“甜吧,刚出锅的时候更香。”许大嫂乐呵呵的坐在对面,一脸满足的说道:“东家说了,地瓜呀,还有很多种吃法。等明天早上,我给你做玉米地瓜粥,满满的一大碗,有吃有喝、既热乎又管饱,可实惠啦。”

    “好好。”许大勇嘴里忙活着,听到娘的话,连连点头。

    “对了,咱们地里一共收割了多少地瓜?”

    接连吃了好几块儿,许大勇终于有些饱了,他吃完最后一块儿,抹着嘴角,打着饱嗝问道。

    “你猜?”许大嫂难得的调侃起来,她见自家男人直摇头,便伸出两个手指:“足足二十石!”

    “二十石?!”许大勇一听,眼睛瞪得溜圆,他指了指炕几上的地瓜皮,又指指窗外的地,长着大嘴:“你说咱们地里收了二十石地瓜?”

    “没错!”许大嫂高兴的直点头,“呵呵,没想到吧。这些被人称为废地的沙土地,居然能收获这么的粮食。东家说了,这是第一年,咱们都没有经验。再加上地瓜苗少,地里根本就没有种满。等明年,咱们留足了苗,再好好整整地,一亩就能收十几石的地瓜呢。”

    “十几石?亩产?”许大勇张着大嘴,脑有点跟不上趟,总是在重复老婆的话,“怎么可能呀,别说是沙土地,就是良田,它也不能一亩地打这么多粮食。怎么可能?”

    “咋不可能呀?”许大嫂现在和王大嫂一样,最最信服胜男,“东家说了,地瓜这种东西是番邦传过来的,在人家番邦,最高的亩产上斗咧,咱们经验不足,亩产十几石还是没问题的。”

    许大勇听了这话,沉默了良久,又从怀里摸出捂得发热的银,突然咧着嘴又哭又笑的说:“咱们总算是熬到头了,娘呀,您咋不再撑两天呢,呜呜呜……”

    许大嫂听到丈夫的哭笑声,脸上的笑容渐渐散了,她的双眼也涌上了水雾——婆婆在逃难的上,又饿又病的,把当家的弄来的吃食都悄悄留给了孙,在他们走到玫瑰镇的时候去世了。如果她老人家能多撑两天,也就能等到他们遇上东家了,那婆婆也绝不会饿死。

    地瓜的丰收,让胜男和魏良又着实忙活了一通。不过有了玉米的例,和常家签订的合同,很多具体的细节,处理起来倒也不是费事。

    而李家和魏家的亲戚,也各自得到了相应的好处,几家都从胜男手里拿到了地瓜的培育方法,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相较于去年的冰灾和涝灾,今年可谓是风调雨顺,梅水附近的农田一派丰收的场景。

    “李捕头今年又是大丰收吧。”永昌粮铺的常掌柜,看着面前一堆一堆的小麦,很是赞叹的说道。

    “还行吧。”胜男也满脸笑意,不过想到常家林最近的举动,她也颇为感慨,“不过,比起常少东,在下还是差得远呢。”

    胜男的“买树梢”完全复制与数年后的晋商,而且比起人家晋商的操作,她的计划简陋了许多。没想到,常家林在没有完全了解“买树梢”具体操作细节的情况下,经过自己灵光的商业头脑,紧跟着便提出了今年的粮种佘借计划,比胜男的去年的计划更加缜密,也更为商业化。

    难怪后世很多人都感叹,千万不要小瞧了古人的聪慧,要知道,古代很多的发明,以现代人的知识和技术,却无法复制还原。

    而这些走南闯北的商人,头脑更是少有的灵活,从一些细节便能演变出非常务实、严谨的计划。

    胜男此次夏收获得了大丰收,而合作伙伴常家,也紧跟其后,有更加惠民的条件,与梅水、玫瑰数个村落的农民、佃户签订了回收夏粮的合同。而农民们,在胜男这里尝到了佘借种粮的甜头,对条件更好的常家,自然不会拒绝。

    “呵呵,哪里哪里。”常掌柜知道自家的少东,对面前这位小姑娘的能力甚是推崇,他眯着小眼睛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