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前期最大的政治问题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我们知道,司马炎兄弟当年的争储斗争十分激烈。

    而这个政治问题的锅我们可以推给国之奸贼司马师的早死和无嗣,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并且很喜欢司马攸,并多次打算立司马攸为嗣,这给了最后没有当成嗣君的司马攸巨大的政治遗产:

    大量的政治资源、人望。

    第二个锅是司马炎的现存最大的嫡子惠帝,是个智力发育低下的残障人士。

    在这个背景下,朝野的齐王党们借此要求齐王上位,而司马炎有很多很多儿子,但为了堵死弟弟能上位的借口,选择立惠帝为太子。

    因为司马炎自己是因为长子制的合法性得立,惠帝亦如是。

    为了立惠帝司马炎可谓费尽心机。

    1,司马攸是心腹贾充女婿,意图外放贾充,贾充于是再嫁女于惠帝。

    2,给惠帝的考试明显是提供了作弊的机会,以此堵众人之口自欺欺人。

    3,立惠帝多年后惠帝有子,制造司马遹聪慧过人可主社稷的舆论,借以巩固惠帝太子位。

    4,最后关头,逼司马攸之国。

    为了解决司马攸的这个问题,保证司马炎自己的万世一系,司马炎不惜立一个智障为君,换在太平盛世也恐有灭国之祸,何况西晋开国以来,便有大量的社会矛盾。

    得益于司马炎本人在位的三十年,继承魏制的西晋是个皇权威势极强的国家,并且高度集权。

    而司马炎为了解决自己年少禅代的问题,开国时便大封宗室借以压制父辈旧臣元勋,到了扶持惠帝为帝,司马炎在临死前更是做了诸多安排,傻子嘛。

    1:近支宗王在各地方镇

    2:大杨后死后立其同族小杨后扶持杨氏外戚,使其支持外甥。

    3:小杨后的爹是个庸才,宗室最老的司马亮也是庸才,用此二人辅政,可以相互牵制,并只能仰赖皇帝。

    4:精挑细选的贾后,有权数。一如大杨后配合司马炎演的多场戏,当初贾卫两女的考量,司马炎嘴上说着卫女好,然而我们要记得老卫说过那句此座可惜。

    5,可能是重要的一步,虽然他不知道年幼的司马遹能不能成器,但他造其似司马懿的势并因其宗法上的优势,小太子成了朝野文臣武将的众望。

    西晋因为宗王在各地都督军事,建立有严密的监控体制,本来都督既没有地方的治民权(刺史)也没有调兵权(凉州有事调兵还需向千里外洛阳汇报,否则会有人打小报告,可能是刺史,也可能是都督的参军们),更没有自己僚属的任免权。

    中央任免的参军肯定是有监督职责啦不用想了。

    另一方面,我们从八王之乱早期政变中,无论是京城禁军被利用,还是各地方镇作乱入京夺权时候的情况可以看到,这都是要用矫诏和打着护卫皇权的旗号的。

    证明司马炎长期在位巩固的皇权是极其有威势的,我们也可以看见司马炎在位的三十年间,各地的宗王方镇非常安稳。

    基于此,面对众多强大的方镇匹配一套严密监控的体制,需要依赖什么为核心来运转呢?

    一个精明强势的君主。

    二代目汉明帝魏明帝之类。

    问题出现了:西晋的二代目是智障啊!

    帮二代目掌握皇权的是谁呢,司马炎安排了两个庸才,来自宗室和外戚的代表人物,而皇权的本人皇帝还有个代表皇后。

    再有,皇帝的继承者:众望所归的太子。

    这就有了这样的局面,只要太子在,安稳长大,惠帝去找司马炎报道,中央就能一如往常的利用宗王控制方镇,继而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