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璟着实感到事情难办,早知道自己的随从先不离开就好了,怎么办,谁肯替自己传信?

    两旁民众议论纷纷,不远处一棵大树下,一名鹤发童颜的老道士牵着一匹健骡远远注视刘璟,轻捋长须笑而不语。

    就在这时,旁边酒肆里传来一声长笑,“璟公,我替你禀报州牧如何?”

    只见酒肆里走出一名瘦高士,身着白色儒袍,头戴平巾,年约二十五六岁,皮肤白皙,目光明亮端正,儒雅从容,说不出的温尔雅。

    蔡中认识此人,心中暗叫一声侥幸,“原来他藏在酒肆,险些犯下大错。”

    刘璟大喜,长揖施礼道:“请问先生尊姓大名?”

    年轻士微微拱手笑道:“在下刘州牧帐中幕僚,山阳人伊籍是也!”

    ..........

    位于城西的镇南将军府同时也是荆州州牧府,是整个荆襄地区的权力中心,此时,在州衙官房内,刘表正和蔡瑁、蒯越两人商议要事。

    刘表今天接到了袁绍写来的一封信,请求刘表出兵中原,袁绍则从北面出击,两军南北夹击曹操,杀戮汉贼,共举大义。

    其实这是袁绍写来的第二封信,在去年官渡之战时,袁绍便写信来,要求与刘表结盟共击曹操,刘表犹豫不绝,但他的手下重臣除黄祖之外,其余大臣一致反对和袁绍结盟。

    甚至韩嵩和别驾刘先还劝说趁曹操弱小之时,投降曹操,以获重用。

    今天袁绍的第二封信就没有激起大的波澜,蒯越笑道:“去年我便知本初必败,所以劝主公勿交袁氏,袁绍其人寡恩少智,有田丰之谋却嫉而害之,空有万大军却优柔寡断,和当年何进何其相似,今和曹军再战,必败也!”

    刘表沉吟一下,又问蔡瑁,“德圭以为如何?”

    尽管蔡瑁和蒯越有家族利益之争,但在反对和袁绍结盟之上,两人的意见却是一致,蔡瑁冷笑一声,“去年袁强曹弱之时,我们没有和袁绍结盟,现在袁弱曹强,我们却要和袁绍结盟,这岂不是笑话?这样的信再来十封,主公也不必理会。”

    刘表心中着实有些担心,他不是担心袁绍,而是担心自己,一旦曹操灭了袁绍,下一个会不会就是兵指荆州?

    蔡瑁看出了刘表的担忧,便道:“微臣怀疑这封信是袁绍祸引荆南之计!”

    刘表一怔,“此话怎讲?”

    “袁绍去年官渡战败,今年仓亭又败,已是穷途末,这个时候他想自保尚不能,哪里还有杀戮汉贼、共举大义的心思,主公若出兵中原,荆州必然遭到曹军的惨烈报复,袁绍却逃脱大难,得以喘息之机,这其实是袁绍反用围魏救赵之计,主公切不可中计。”

    刘表暗暗叹息一声,救有危机,不救又有后患,真的令他两难了。

    这时,一名侍卫快步走到门口,躬身禀报:“启禀州牧,伊先生求见,说有重要事情禀报。”

    ..........

    伊籍是山阳郡高平县人,和刘表是同乡,少年时为逃避战乱而赴荆襄依附刘表,由于他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刘表欣赏,便资助他完成业,并拜襄阳名士庞德公为师。

    二十岁弱冠那年,庞德公将他推荐给刘表,成为刘表的幕僚,替他整理书,起草书信,深得刘表的信赖。

    今天伊籍休息一日,去对岸樊城购物,回来时在北城外酒肆中用午饭,不料正好遇到了甘宁上门投效,也亲眼看到了刘璟果断化解危机的一幕。

    伊籍匆匆走上大堂,心中还在为刘璟的果断机智感慨不已,这不仅是要勇气,而且还要有手段,更要懂得有理有节,稍有疏忽都会失败,这些刘璟都做到了,好像这少年才十五六岁的模样,却处事练达,更令伊籍深感惊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