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州牧,武阳城城池高大坚固,吴懿此人经验丰富,有重军足粮,城池难破,我们也无计可施。”

    严颜刚说完,旁边司马懿微微笑道:“我有一计,取武阳城易如反掌。”

    黄忠和严颜对望一眼,两人都喜出望外,连忙道:“请军师赐教,计将安出?”

    司马懿笑着低语几句,黄忠和严颜连声赞好,连刘璟也微微点头,司马懿名不虚传,果然是腹有货

    次日一早,荆州军的主力战船继续浩浩荡荡北上,一千五百艘战船鼓足船帆向北疾驶,船帆铺天盖地,遮蔽了江面,当声势浩大的船队经过武阳城外江面,城上的守军都骇人变色,每个眼中都露出了恐惧之色,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船队。

    连吴懿也脸色大变,他眼中忧虑之极,尽管他知道刘璟率大军西征,却没有想到竟是如此浩大,船队绵延百里,这该有多少军队?巴蜀保得住吗?

    这时,副将邓贤上前道:“将军,好像有点不妙啊!荆州军并不在意武阳县,而是直接去攻成都了。”

    吴懿点点头,他也看出来了,对方是船队,根本不会考虑后勤被断这种事情,他奉命南下守武阳县明显失策了,如果成都失守,他们也就完了,而成都只有两万军队,恐怕守不住啊!

    想到这,他对邓贤道:“我必须立刻率军回成都增援,你和冷将军可率四千军守住武阳城,若荆州军败溃,你们可拦截住他们。”

    “卑职遵令!”

    吴懿心急如焚,又吩咐泠苞几句,率领一万五千军从陆路疾速赶回成都。

    武阳城三十里外,黄忠和严颜再次扎下了大营,这里距离他们几天前被袭击处只有三里,是一处比较隐蔽的山谷,他们藏军在山谷内,等待着武阳县探子的消息。

    山谷内比较空旷,黄忠军队扎下了数百顶大帐,在其中的中军大帐内,黄忠和严颜正在听一名当地向导的讲述。

    向导是一名六十余岁的樵夫,在这一带打柴近四十年,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他喝了口水笑道:“这一带山脉叫做武山,武阳便因位于山脉北面而得名,山谷沟壑极多,这座山谷我们当地叫做射鸟谷,每年秋天山谷中鸟雀很多,和前面的葫芦谷一样,都是只有一个开口的死谷。

    过了武阳县,又有一条稍微低缓的丘陵山脉,叫做彭山,传说是彭祖的埋骨之地,过了这两条山脉,便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了。”

    这些黄忠都知道,严颜告诉了他,他耐着性子又问道:“在彭山内可有藏兵之处,象这座山谷一样。”

    老向导想了想道:“有一处山谷,就叫藏兵谷,不过不在官道上,离官道有两里,从一条小道可以过去,足以藏兵万余人。”

    黄忠连忙铺开地图,向导凑上前,找到了藏兵谷,“就在这里,旁边是一条废弃的官道,我常去那里打柴。”

    黄忠点了点头,这个位子非常好,正是他所需要的藏兵之地,他又问道:“去藏兵谷可有别的路,我是说不经过武阳城。”

    向导笑了起来,“怎么会没路,可以走小路绕过去,我至少知道三条小路。”

    这时,一名士兵飞奔跑到大帐前禀报:“启禀将军,吴懿率领大军离城了,斥候说,大约有一万五千余人。”

    黄忠和严颜交换一个眼色,两人都露出了笑意,果然不出军师所料,吴懿发现屯守武阳没有意义,撤军回成都了,严颜笑道:“那下一步就该我们出手。”

    武阳城原本是刘璝为主将,泠苞为副将,在刘璝被黄忠杀了后,他的部属都被张任收走,并没有交给泠苞,这让泠苞心中不快,按照益州的军规,掌五千军可升为校尉,如果泠苞接收了刘璝的部属,那他的部属将超过五千人,升为校尉,显然吴懿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当吴懿率军北归后,泠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