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郡、巴西郡、汶川郡、阴平郡等郡县,共征调十五万民夫和十万头牲畜齐聚汉中,协助军队运送十万石粮食以及各种军械物资至武都郡下辨县。

    与此同时,刘璟命令吴懿为汉中郡守将,率两万军队扼守汉中各条险道,刘璟则亲自率领八万大军进驻武都郡,至此,汉军终于拉开了北攻关中的序幕。

    武都郡郡治便是下辨县,就在今天成县一带,这里也是北方秦岭和南方大巴山之间的一处宽阔谷地,是汉中的大盆地之一,后世叫做成徽盆地,在汉末时则叫做武都谷地,是一块长约余里,宽数十里的高原盆地,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也是汉中的大产粮区,生活着数万人口。

    从巴蜀北上陇西主要有两条道,一条是西面的阴平道,走阴平郡翻越岷山进入临洮地区,这一条道险峻难行,后世红军长征走的便是这条道。

    另一条便是祁山道,从武都郡北上天水郡,可直达渭河,大道宽敞平坦,甚至能走骑兵,虽然在祁山一带也有不少关隘,但相对关中六道而言,却又好走得多。

    而且到了天水郡冀县一带,又有多条进关中的道可以选择,刘璟经过再考虑,最终决定将进攻关中的线定为祁山道。

    月中旬,刘璟率领数万主力大军抵达了武都郡下辨县,此时,下辨县城内数十万民夫和牲畜云集,粮食和各种军械物资堆积如山,甚至还有从襄阳运来的上万桶火油。

    在县城西面是一片延绵二十余里的大营,有近万顶大帐,一眼望不见边际,这是十余万民夫和近八万军队的驻地,但物资和粮食都存放置在城内。

    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是需要动员数十万民夫,这些民夫主要是用来运送粮食以及军用物资,尤其在山势绵亘的汉中地区,运送粮食相对于中原和南方都要艰难,需要动员大量民夫和畜力。

    将物资粮草从中心城池搬运到大战时的后勤基地去,对于汉中而言,主要是将粮食物资从南郑城运到下辨县,行程数里,至少要走半个月。

    但民夫和牲畜也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粮草,甚至所搬运粮草的成都要被民夫和牲畜在上消耗,还有上病亡民夫的抚恤和牲畜赔偿等等,所以民夫和牲畜的征用一般并不能持久。

    这并不是爱惜民夫,而是粮草消耗大,维持不起,一般物资粮草运到了目的地,就会将民夫遣返回家,只留下两万精装民夫继续运送粮草。

    所以说战争打的是国力就是这个意思,要征用大量的民夫和牲畜,征用民夫要管吃饭,征用牲畜要给钱粮补贴,一次后勤准备至少两个月,若途近一点,那也需要一个半月,钱粮如流水般花费出去,从南郑运走四十余万石粮食,但最后给军队使用的粮食也只有十万石,其余十几万石粮食和大量草料都被民夫及牲畜消耗掉了。

    这也是一场赤壁大战后,曹军很难恢复元气的原因,江东军的西征失败,数年内无力再用兵,也是同样的原因,历史上蜀汉灭国,也是和诸葛亮几次北征失败造成的民困国乏有很大关系。

    这次汉军能够大规模北征,就是以汉中张鲁十几年的积蓄为基础。

    这天下午,刘璟在余名骑兵护卫下,催马进了县城,尽管绝大部分民夫和士兵都驻扎在城外,但县城内已经堆满了粮草和物资,下辨县是一座中县,城内有近两千户人家,由于战争需要,绝大部分普通民众都被迁移去了南郑城,使这座县城变成了军城。

    城内看不见平民,只有一队队巡逻的士兵,昼夜巡防粮草物资的安全,大战将起,这里便是汉军的后勤基地,所有作战需要的粮草物资都是从这里运往战场。

    武都县的后勤重地由李严和霍峻负责,李严和霍峻当初因丢失秭归县而被惩处,李严被免去了南郡守之职,改任武都郡丞,霍峻也被降职为别部司马,成为赵云部将,率五千军驻守武都县。

    这次攻打关中,机缘巧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