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迈出去。

    向晓菲也知道老哥的敏感身份,但此番数额之巨大,也让她举棋不定,她抓着裤子道:“哥,我要办不成,你可别说我。”

    “这什么话?”张逸夫大笑道,“不成就不成,今后机会多,咱们不差那一口。你就记着一点,要是约出来吃饭,千万别喝醉了。”

    “啥意思?”

    “喝醉了被人占便宜……”

    “你想什么呢!”

    “哈哈哈!”

    ……

    与以往回家不同,这次是真的衣锦还乡。

    也许张逸夫电厂小霸王的事迹还传不到供电局宿大院,但随着他接二连三地上报纸,再也没人不知道老张家的儿子了。

    第一次是在全国大会上露脸儿,第二次是拿了全国大赛的头名,第三次是冀北电厂降煤耗的主导者,三次还偏偏都出现在头版,想不认识他都难。

    随着“冀”字头黑桑的进院,街坊们看过去的表情已然大不相同。

    起先他们觉得张逸夫去电厂是倒了大霉了,是上学时候不学无术,是不会搞人际跟领导。现在好了,张逸夫用半年时间,用一件件实事儿证明了一切。

    黑桑照例停在家门口,兄妹下车拉开后备箱,开始卸货。

    说到孝顺和做事,向晓菲远比张逸夫能耐,离开冀北前她就把能买的都买了,驴肉自然不必再多说,各类土货与农产品,冀北也相对便宜一些,她自然不会放过。

    下班的街坊们见这对闯荡四海的兄妹回来了,也顾不得回家,纷纷拎着公文包、拎着菜篮围上去套个关系。

    “逸夫回来啦?带这么多东西,是年货啊?”

    “出个差,临时回趟家。”张逸夫笑着冲向晓菲道,“晓菲,我看鸭梨和大枣还多,拿出来分了吧!”

    向晓菲也几乎是院子里长大的,见老哥慷慨解囊,便也没犹豫,解开两大袋子鸭梨和大枣,冲周围道:“大家看着拿吧,都是冀北那边的特产,保脆保甜。”

    “哈哈!好好!逸夫想着咱们全院人呢!”

    几个脸皮厚些的妇女立刻就围了上来,一些男同志见开仓惠民,也不落人后地上前挑选,不过大家还是相对自制的,一般也就抓一把枣,拿两颗梨走,尝个鲜,沾个喜。

    普通人是抓个捡便宜的机会,一些年长的人可就不同了,越来越多在院子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也凑了过来,跟张逸夫套个磁,在他们眼里,张逸夫绝对已经是个领导的胚子了,这会儿保持一下关系,没有坏处。

    于是,这个科长恭喜他拿了全国头名,那位副处急着要换名片,往来不绝,搞得张逸夫倒是脱不开身了。先前那些拿他当孩子的长辈,早已视他为平起平坐的圈内人,不敢怠慢,按平级的语气谈笑,甚至更超面对张国栋的态度。

    恰逢下班的时间,人是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也不知道是哪个眼尖,看了张逸夫名片上的“高级工程师”头衔后,立刻拍案惊起,说什么也要组织组织,来个庆功宴。

    张逸夫自然推辞,自己又他妈不是高考状元榜眼,宴个屁啊,稍有所成就来这套,这不招人眼红呢么?

    但院里的同志们可不管这个,一个人把这事儿勾出来,十个人起哄,最后闹得张逸夫彻底下不来台了。他们又不是没见过肉,何苦如此?

    张逸夫倒不是心疼这一顿饭,关键是请谁不请谁啊?一个院子几百户人家自己都请?那还不直接就赔个底儿掉了,要是就请几个有头有脸的人,又会被人在背后骂势利眼。

    这会儿,某个“聪明人”又来了主意,恰逢年底,供电局的联欢会正好就在次日晚上,也别让张逸夫请客了,去联欢会凑个热闹就好。

    这种机关的团拜联欢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