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坐在靠前位置的一位成员率先抬了抬眼镜,看了眼张逸夫的会议名牌后说道:“张先生说的很好,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机会见识到E1的雏形,请问在做有人有幸参与么?”

    施罗德与当时在场的加拿大人同时举手,而后施罗德示意你说吧,我不说了。

    加拿大人点头道:“当时我在场,E1的表现确实很惊艳,即便那只是在试验室里,但出色的系统性能已经被证实了。落到实际建设上,很多硬件设备恒电都会采取进口方式,与各大厂商合作,在当时的说明中,已经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至于这次报告的要点——现场总线技术,在E1投产之前,确实还无法得出有效结论。”

    “是的。”张逸夫笑道,“虽然我有100%的信心,一切设计上的难点都已经攻克,但PRO总线标准是否能够高效稳定的进行支持,依然要看投运后的效果。”

    “这点大家请放心。”施罗德连忙说道,“PRO标准已经在工业控制中有过丰富、全面的应用经验和基础,完全足以支持发电行业。”

    “我更关心E1系统本身。”另一位成员直言道,“这太具有突破性了,而且中国的电厂已经在建设阶段,一年多后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系统,无论是恒电还是中国电厂的管理者,都太有魄力了。”

    学术交流中,环境就是好一些,没那么多质疑或者瞧不起,多数是赞叹,措辞也是“魄力”,而不是鲁莽一类的词语。

    “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我受之有愧。”张逸夫也随即谦逊起来,“按照我的本意,本该是E1投产后再做这类报告的,但此番受邀,盛情难却,我来之前一直怕大家认为我是在……”

    张逸夫说着,想不清该用什么词,赶紧问身旁的邱蔷:“‘吹牛逼’怎么说?”

    “……”邱蔷真的很难,翻译工作太折磨人了,但她还是很快说道,“Bragging。”

    “对,Bragging。”

    众人都笑了起来,这位英语水平并没有刚刚报告听上去那么好。

    张逸夫也自嘲道:“我的英语老师要求80美元的时薪,我实在雇不起了,所以还是恳请这位女士暂时当我的翻译。”

    又是一阵笑声,大家距离也拉近了些。张逸夫并没有中国参会者常有的那种过于严肃呆板之态,专业之外,给人的是阳光小伙子的感觉。

    很快,开始有人问到一些不解的细节,张逸夫也一一解答,主要集中在复杂控制方面,包括负荷、蒸汽压力、转速、水位等等,这里面需要实时分析大量数据,会造成通信量的剧增。

    这一点自然是E1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的。不同于传统的,将控制和处理功能下移到现场的做法,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的互联,那会样才会导致通信剧增的麻烦,恒电将坚持一贯的理念,集成控制,通过PRO与TCP/IP通信协议在“大脑”解决分析这些问题。

    进而引申的问题就是通讯受阻。

    于是张逸夫又不得不聊冗余方面的设计……

    没完没了,张逸夫的报告已经远超了计划时间,却也没人阻止,连主持人都忽略了时间。这就是学术探讨,氛围很自由,并没有太过死板的要求与目的。

    张逸夫自然也不敢只顾自己耍嘴皮子,多次引出胡海涛,让他谈两句,不要让这位领导显得特别酱油。

    半天的交流结束,下面的议程只得往后推了。

    午饭的时候,张逸夫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湘港和弯弯的参会成员都与大陆这边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湘港那边还有理由,紧抱英美大腿,与那边交流更多一些,弯弯则是与日本人走得更近一些,仅有的两三名参会者,干脆和日本队伍坐在一起。

    张逸夫本来想拉着胡海涛过去聊聊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