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还有人绘声绘色的在讲述建文帝如何经过九九八十一难逃脱了燕王朱棣的追杀,如何隐藏到了一说寺庙之中,招兵买马,暗中囤积力量,讲的真是比还要精彩。

    这些人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就像亲眼看见的一样煞有介事。

    而真正亲历过那一天所发生的一切的张辅,听到这样的无稽之谈,自然只能一笑置之。

    但是他不能说,他也不敢把那一天他看到的一切泄露哪怕半个字,因为他知道,那一天跟随着他和燕王朱棣进入皇宫的那五十名心腹卫士,已经全部无巧不巧的染上了怪病,一命呜呼了。

    可是他没有死,不但没有死,燕王朱棣登基称帝之后,反而将他封为新城侯,表面上是因为感念他父亲张玉在东昌之战中为救燕王而英勇战死的功绩。

    然而每一次,当张辅回想起那一天在昏暗的奉天殿内,被火光映得通红的朱棣的那张脸上,透出的那阴冷的目光和脸上的煞气之时,总是情不自禁的感觉到全身发冷,冷汗直冒。

    不过后来的事情,着实让张辅觉得有些奇怪,摸不着头脑。

    首先是朱棣登基之后,竟然下旨让史官抹去了建文的年号,把建文年间全部改成了沿用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年号。

    这无疑是否认了建文帝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拒不承认这个侄儿的皇帝身份。

    这和他之前以天子礼仪厚葬建文帝的行动完全是自相矛盾,惹人猜疑。如果建文帝真的已死,你又何必如此着急于想要抹去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这简直就是掩耳盗铃。

    于是,建文帝未死的谣言一时甚嚣尘上,都说朱棣此举分明是为了防止建文帝以恢复帝位正统之名起兵作乱,毕竟,他的皇位可是当初太祖皇帝亲自传下来的,比起朱棣的皇位可来得要名正言顺得多了。

    奇怪的是,对于这个传言,朱棣虽然表面上十分恼火,下令禁止,可是终究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什么实际的措施。

    要知道,当初他仅仅因为方孝孺当庭辱骂他,扫了他的颜面就灭掉了方孝孺家的十族,诛杀牵连了八百人。

    然而对于这个更加让他丢脸的传言,却并没有听说因为此传言而大兴过什么牢狱,这实在是有些奇怪。

    更奇怪的是朱棣接下来的举动,他派遣了许多官员,比如胡濙之流,在全国各地暗中查访,说是查访民情,实际上在查访什么,根本无人知晓。

    他还不惜劳民伤财,几乎要掏空了国库,派遣心腹的三宝太监郑和去督造巨型战船,带着军队到海上去拓展疆土。

    于是新的说法便又在民间流传开来,其实建文帝并不是藏在内陆,而是逃出了海,远远的躲去了海外仙山,郑和的船队远航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他的下落。

    朱棣登基后所作的这一切,无形中分明就是在证实民间的传言:建文帝其实并没有死!

    如果不是张辅在那一日亲眼看到了奉天殿中所发生的一切,亲耳听到了建文帝在火中临死前那凄厉而疯狂的笑声的话,或许他也会选择相信这些传言的。

    可是英明神武的皇上朱棣究竟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似乎是有意在误导天下人,认为建文帝尚在人间。

    原本张辅完全想不明白,不过经过了这些年,随着他对于皇上朱棣的日渐了解,

    他渐渐的能大概猜到一些皇上的心思了。

    原本他以为,朱棣之所以要编造一个建文帝羞愧**的谎言,是为了保全他自己的颜面,不让天下人指责他亲手杀害了侄儿,夺权篡位。

    现在看起来,在朱棣的心目中这些个所谓的颜面,所谓的名声,在帝位稳固的面前,全都不值一提。

    他的确是想要天下人都以为建文帝还没有死,只有这样,那些个潜藏在暗地里蠢蠢欲动的,对朱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