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徐皇后既薨,再没人能够压制住徐辉祖,徐皇后太了解自己的这个弟弟了,唯恐他会忍不住跳出来策动反对朱棣,令徐家有灭顶之灾,更令天下再度陷入战乱,所以徐皇后才会秘密的毒死自己的亲弟弟,为了徐家,为了朱棣,更是为了天下。

    如此的巾帼英豪,天下须眉男儿又有几人能及?

    可惜,徐皇后实在是走得太早了,夏原吉忍不住在心中哀叹道。

    如果现在徐皇后还在的话,他一定有办法通过徐皇后了解宫中真实的情形,可惜徐皇后已经不在了,这宫门深似海,再也没人能知道此刻深宫之中究竟在发生着什么。

    起初,夏原吉最为担心的人是汉王朱高煦。

    此人统军多年,在军中的声望极高,根基很深,如今英国公张辅又领军远征安南,不在京中,若是汉王朱高煦利用这一点控制了皇城禁军,秘密的扣押了皇上,想要谋朝篡位,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他这些年为了太子之位,与兄长朱高炽之间的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了。

    他对于皇位是如此的渴望,而且以他暴烈鲁莽的性格,绝对有可能会这么做。

    自古以来的历朝历代,为了皇权之争,兄弟相斗,甚至于父子相残的事情,发生得还少吗?

    可是几天之前与淇国公丘福在路边的那一次偶遇,却令夏原吉改变了看法。

    那哪里是什么偶遇啊?丘福分明就是奉了汉王朱高煦的指令,专门在路边向相候,特意来探听向夏原吉的口风的。夏原吉甚至可以断定,当时在丘福身后的那辆马车上,坐着的正是汉王朱高煦本人!

    可是这么一来,另外的一个问题又来了,既然汉王朱高煦这么急于打探自己的口风,那么说明其实他对于如今皇宫中这不寻常的一切也是充满了猜疑,一无所知的。

    这样看来,这一切并非是出自汉王朱高煦的手笔。

    仔细想想也对,这世间大部分的事物,其外表和内里往往都是表里不一,背道而驰的。

    汉王朱高煦表面上性格暴躁,十分强悍,可是却正说明了他的内心其实是十分软弱,优柔寡断的人,这样的人要指望他痛下决心,干出这样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似乎是有些不太可能的。

    (《明史》记载,朱高煦一直骄横跋扈,夺嫡之争终未成功,朱高炽成功登基,称为明仁宗。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病逝,朱高煦想利用太子朱瞻基回京奔丧的半路伏杀之,因行动仓促,朱瞻基又有了防备,未能成功。

    随后朱瞻基登基成为明宣宗,朱高煦于是起兵造反,骄横狂妄的对侄子下战书,明宣宗于是决定御驾亲征。岂料朱高煦听说这个消息竟然吓破了胆,迟迟没有动作,贻误军机,导致被围困在了乐安城中。

    被围当夜,朱高煦竟然毫无斗志,连夜烧毁造反用的兵器和书信,想要出城投降,被手下将领阻止。他假意回府,竟然半路偷偷跑出城外投降。

    平叛之后,明宣宗诛杀叛党计两千余人,却没杀朱高煦,只是将他全家软禁在皇城西安门内,供应如常,还常常亲自前去探望。朱高煦见状渐渐又骄横起来,一次在明宣宗来探望他之时,竟然故意绊倒明宣宗,以此嘲笑他与其父一样肥胖臃肿,行动不便。

    明宣宗盛怒之下令人将朱高煦罩在铜缸之下,四面以炭火炙烤,活活将他炙死在铜缸之中。朱高煦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与他优柔软弱和骄横狂妄的性格,不无关系。)

    可是如果皇宫之中现在这不正常的乱局并非是汉王朱高煦所为,那又会是谁呢?

    太子朱高炽吗?

    不,这个孩子自己太了解了,他一向是宽厚仁孝,礼贤下士,绝不可能会做出这等丧心病狂,弑父夺权的行为来。

    再说了,他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