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不知道他为何要贬孟子,也没人敢问。

    刘基却对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孔夫子一生并未认真当过官,他的《论语》也不过是和弟子们坐而论道的记录。他就很怀疑,如果宋朝的赵普真的是用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岂不是说,背熟了《论语》人人都可以得天下吗?可见赵普没有讲真话。

    这话倒对了张无忌的脾气,他说:“太对了,我就曾试过在《论语》里找治国之方,可是没有找到。做人嘛,不妨学学《论语》”

    张无忌与四贤以及随侍官员来到魁文阁二楼大厅坐定,张无忌先向李善长等说:“刘伯温先生是天下大贤,我们能请来,实属不易,今后不要用繁文缛节来打扰他们,我连官职都不敢委屈他,永远称先生。”

    刘基说:“端人饭碗,总不能什么也不干。我们在舟中试着草拟了治世十八策,请过过目,不知有用否。”

    张无忌接过来,说:“这一定是良策,回头我细细地揣摩。”

    他们的话题很自然地涉及到了佛性大师。张无忌称他是自己的蒙师,刘基既在白鹿书院师从过他,二人居然可称师兄弟了,关系又近了一层。佛性向张无忌力荐刘伯温,反过来再劝刘伯温出山辅佐张无忌,他是个搭双桥的人,怎能不叫他们怀念。

    张无忌想起佛性留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问刘基的看法。

    “韬晦之计很需要,但不是不思进取。”

    刘基说。

    张无忌向他问计,对徐寿辉、张士诚两股势力,先除掉哪个为对?

    刘基分析,张士诚不过是个暴发户,盐贩子出身,没有远大目光,这种人不足虑。徐寿辉地广藏富,兵强马壮,威胁最大,他主张先打强者,一旦平了徐寿辉,张士诚就孤掌难鸣了。

    张无忌不太理解,按常规做事应先拣软柿子捏,相比之下,张士诚较弱,易于击垮,为什么要先打强者呢?万一打不动,就会挫折士气,一蹶不振。而且按照历史来说,当年朱元璋一统江南最大的阻力是陈友谅,陈友谅当年就是徐寿辉的部下。只不过陈友谅为人奸诈阴险,把徐寿辉做掉了。如今陈友谅被自己做掉之后,那徐寿辉在张无忌看来根本不是什么威胁,没想到刘伯温却是截然不同的看法。

    “这是明公攻打绍兴的理由吗?”

    刘基想起了张无忌在浙东用兵。

    “正是。”

    张无忌说。

    “你以为你围攻绍兴历时三个月不下,是因为什么?”

    刘基问。

    张无忌说是因兵力单薄。他正想再派二十万兵助攻,他不信绍兴是铜墙铁壁。

    刘基却说再派三十万兵也未必能攻克。

    张无忌问:“为什么?”

    刘基说:“不知己知彼。”

    张无忌不服:“这倒不是。”

    刘基分析说,绍兴既有张士诚防守,又有元军助战,张士诚表面看弱,他却投靠了元朝,不管真假,他有狐假虎威之势。徐寿辉占地广大,野心勃勃,此敌不除,必是大害,拔去大钉子,小钉子就随手可拔了,所以必须有拔大钉子的气魄。况且,要在二敌有联合迹象前下手,各个击破。

    张无忌沉思着去看李善长,李善长向他点头,再去看冯国用、陶安,也都向他点头,于是张无忌说:“方才听了先生一席话,顿开茅塞,请先生为我谋划攻取徐寿辉的计划。”

    刘基说:“愿为明公效力。”

    张无忌说:“章先生、叶先生可否屈就营田司佥事,专管水利屯田事务,也是大军征战的支柱。”

    章溢、叶琛说:“愿为明公效劳。”

    张无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