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他向案卷最右边看去,发现了东宫的印戳。

    “太子果然才华横溢,当年的曹子建想来也不过如此吧!”

    听到这句评论,李世民也坐不住了,走到杜如晦的身边,从案牍上轻轻拿起李承乾的案卷。

    笔墨清晰,字迹俊秀,乃是飞白体的章法。行文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有的如悬崖瀑布飞纵,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有的若女子秀发随风飘动……

    上行必有下效,太子作为皇子,用飞白体一讨皇上的开心,再也正常不过。

    这点李世民自然再也清楚不过,若是旁人难免评上个媚俗,可到了太子这里,只会感慨孝心有嘉。

    但案卷上的笔法并不是今日的主题,而是行文的内容。

    “周公唯恐留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这句不错,不错……”李世民轻声吟了几句,颔首点头道。

    “此句诗词倒也算是贴合陛下的考题,旦正好是周公的名。”长孙无忌笑眯眯道。

    李承乾是他的亲外甥,现在储君之位稳如泰山,作为舅舅自当再添一把火。

    “如此……可添为此次考题案首?”高士廉点头道。

    太子乃是东宫,一国储君,就算所写文章平平无奇,也要竭力维护尊位,更何况现在太子的文采这么斐然,哪有其他的意思。

    “此言……尚早!”李世民心里乐开了花,虽然内心已经笃定了是太子的案首,但还是谦逊道:“承乾所思所想还尚年幼,国家大事哪能轻言开口,还是先行看看其他臣子和皇子案卷。”

    说罢,他再次坐在胡凳上仔细看了起来,其中的武臣所书写的自然平平无奇,文臣那面也有多人出彩,比如门下待诏王绩等等才子。

    从贞观到天宝这一百五十多年间,虽然是盛世,但诗词的盛世在贞观并不显现,而是要等到唐高宗时期才初露峥嵘。

    初唐的诗人还处于探索阶段。

    不消片刻,便找到了皇四子李泰的案卷,李泰虽然也是才华盖世、才高八斗,但比起白居易的诗词来说自然低了不知多少档次。

    既然有珠玉在前,那么这块瓦石便变得索然无味了起来。

    正磋谈之间,李世民却又翻到了李恪的案卷,便顿时惊为天人,长叹曰:“此子有当世之才,进可辅三公,退可牧一州之地,环彀之诸臣,八斗不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