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但仅有曲辕犁远远不够。

    南方地多人稀,未开垦的农田一大片。

    在宋朝有句话:苏州熟,天下足。

    明朝也有句话:湖广熟,天下足。

    虽然是夸张的说话,但足以证明这两地的土壤有多么肥沃,粮食产出有多么富余,可是在唐朝这里还是一片片森林,瘴气横行。

    开荒造林!

    李渊当即下圣旨,如果在湖广开垦的荒田种植三年以上,那么这片荒田的五成就属于你自己,剩下的五成属于朝廷,而且享有三年的免赋税,剩下的公田以租赁的方式借给开垦者。

    简而言之,就是你有能耐开垦多少田,种上三年后一半就属于你,剩下的一半算朝廷租给你的,而且在这三年还享有免赋税的权益。

    在唐朝初期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确立租庸调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北魏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的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

    均田制虽然不错,但田地到底还是有限的,每个农民都有自己的精明,都想当地主。

    再加上唐朝朝廷的公信力还是有的。

    这道圣旨一下,南方百姓立刻开始沸腾,几乎所有人拖家带口的前往湖广,然后焚荒造林,开垦田地。

    焚荒的虽然有毁环境,可是在古代基本上都处于未开发的地带,吃饱重要还是环境重要?

    但李渊还感觉差点,稍微一想便明白了原因,古代的户籍政策决定了你不能胡乱跑,所以他再次下旨无论各地的百姓都可向当地官府申请前往湖广开垦田地。

    他甚至想脑子一拍,提出永不加赋这个举措。

    但想想还是算了,永不加赋也只有满清这群不要脸的能提出来,确实不加赋了,但是税一大堆。

    李唐还是要点脸的,所以这条政策废了。

    但李渊还挂念着一个古代粮食的利器,那就是占城稻。

    除了占城稻,李渊还立即让医学院设立农学院,研究杂交水稻。

    、

    。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