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声,李恪才望见太上皇的行撵,脸色一慌,将抢到的纸鸢匆忙塞进小明月的怀里,苍忙碰到的娇软也无暇顾及,只是惹得小明月面露绯红。

    十三四岁的年龄,最易遐想。

    面色慌张的李恪提着下裳,急忙从高耸的台阶跑下,恭敬的对着李渊跪拜道:“孙恪拜见皇爷爷。”

    见李渊不解,李恪黄发小儿却也说的清清楚楚,“恪此次前来是为了拜谢皇爷爷救治孙儿的性命,伤寒危难之机,侍女宫人尚避之不及,下而侍者,仅母妃一人。皇爷爷万金之躯,况恰逢伤感之际,前来救治孙儿...“

    “恪再而拜之!”李恪额头着地,恭敬说道。

    李恪说的很明白,大致意思就是他的伤寒被徐太医诊断为“流感”,那些侍女因为害怕得病纷纷远离,只剩下杨妃一个人孤单的守在李恪病榻前。

    而李渊又贵为太上皇之尊,心情伤感(失二子)还能选择前来救治他.......

    他们虽为爷孙,可皇室亲情本就单薄,更何况又出了玄武门那档子事,要说李恪不感激,那是不可能的。

    李渊点头,那日拾翠殿确实只有杨妃一人跪坐在李恪旁边,本以为是天色晚些,却没有想到是宫人的势利眼。

    杨妃不喜纷争,所以搬到掖庭最西侧的拾翠殿,却没想到反倒让宫人轻看了。

    “起来吧,贫道还记得那日......杨妃看到某眼里有着怯意,你可知是为何?”李渊含笑说道,穿越这么多天,他也大致适应了唐人说某的习惯。

    “英果类我”的李恪素来被史学家同情,无数人遐想这位皇子若是继位,大唐是否就不会有女帝临朝,也不会被武则天耗的内虚!

    李世民贞观之治毕生的努力,是为了确立制度化的唐朝。武则天称帝后却直接摧毁了贞观的政果,她不是不懂制度化有多么重要,可她必须要任人唯亲,因为她只是个女人。

    武家无尺寸之功却被封侯,至于面首.....

    安史之乱非始于玄宗,而是始于武则天,安禄山被封为河东、卢龙节度使,掌管天下泰半兵力,若是在贞观朝,早就会有条例限制。

    八岁的李恪战战兢兢的跪倒在地上,如蝼蚁一般,身边似乎又出现宫人窃笑的声音,“瞧,听说他的外公是隋炀帝啊,那个昏君失了天下......”

    汗如泉涌,李恪抬起头,回想起幼时母亲教他的话,用干裂的嗓子嘶哑说道:“孙儿李恪,姓李!”

    “殿下!”跪伏在李恪身后的小明月含着眼泪,用微不可闻的声音轻声说道:“殿下,您受苦了。”

    PS:晚上还有一更,熬夜补吧,不能欠了,这一章码了两半小时……最近作业有点多。另外求一下推荐票,新书期尤为重要。推一本书,《大唐昏君》,唐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