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废物!”宣政殿中,武曌声音虽然不高,但其间蕴含怒意,直透殿檐。皇帝生怒,殿中的侍者也多惴惴,深埋着头,恐受殃及。

    营州之乱闹得很凶,除了初时的震怒,冷静下来,女帝倒也未太过在意。她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与吐蕃人的谈判上。比起契丹这只饿狼,还是吐蕃这头猛虎更值得重视。

    论钦陵的胃口很大,不仅要大周裁撤安西四镇的戍卒,还要大周保证四镇与十姓突厥之地在两国之间的“中立”地位。

    武曌自然不许,安西四镇,中原失而复得不过四年,没有戍卒的威慑,西域那边吐蕃只怕会更加无所忌惮。撤军之举,实乃自废武功,拱手让势于敌,女帝怎会同意。

    谈判,暂时陷入僵持。

    在对契丹的平叛事宜上,武曌虽然也关注,却很放心。在她看来,朝廷大兵一至,李、万必灰飞烟灭,她毕竟派了二十八将前往......

    然后,等了三个月,大败的消息传来了,一时间,女帝还有些难以置信。刹那的错愕之后,怒火油然而生,不可遏止。

    “三万大军,一战而败,主将受擒,官兵溃逃,简直岂有此理!张玄遇、曹仁师枉称宿将,契丹人的粗陋诡计都看不透,竟然直堕其圈套,可恨,可恨!”双目中闪着寒芒,武曌气愤难抑。

    “张、曹二人,竟然还有脸面回来!”

    张玄遇与曹仁师是被李尽忠生擒的,撤回营州后,被李尽忠放归。

    “朕遣诸将,原欲其勠力同心,共平边患,抚定东陲......”说着便将手中的军报狠狠地摔在御案:“迁延不进、左右相疑、轻敌骄纵......这就是我大周的将军们,实在令人齿冷!”

    武曌这话几乎把一船人一竿子打翻了,果然,包括李多祚在内的诸将,都被迁怒了。

    狄仁杰、武三思、姚璹、苏味道等阁臣俱在,恭听皇帝发怒。

    武三思恭束着身体,面对盛怒的皇帝,暂时不敢开口。心中既有后怕又有庆幸感,当初他可甚是积极地主动请缨出征,想要刷一波资历威望,顺便染指一下军队。然而现在看来,此次营州之乱没有想象中那般好平定啊......

    几名老臣互相张望了几眼,还是由狄仁杰出列,沉稳地朝武曌劝慰道:“陛下请暂息雷霆之怒,事已至此,如何应对败局,才是当紧之事!”

    女帝对狄仁杰当真是另眼相待,听其言,情绪慢慢地平静了。看了看狄仁杰,那种胖脸上的从容,总能带给人安心感。

    “二十八将,真是二十八个笑话!”声音低沉,继续斥责了一句,稍作沉吟,女帝又补充道:“还是元徽与杨玄基未令朕失望......”

    不忘夸奖元郎君一句,毕竟力挽狂澜,保大军免于覆没。一场大败,元徽二将,算是大周军中唯一的亮点。并且还有战果,对敌杀伤不论,怎么都生擒了一名契丹“大将”。

    看女帝愤怒已经控制住了,殿中诸臣心情微松,皇帝大发雌威,总归不是好受的。

    “国老,依你之见,朝廷当如何应对此败?”目光投向狄仁杰,武曌问道。

    狄胖胖心中显然已有腹稿,未假思索,拱手缓缓道来:“禀陛下,黄獐谷一败,契丹之叛已不可骤除。眼下已是暮秋,天气渐寒,不便作战。且秋收冬种在即,士卒、役夫念家,耽搁下去,既不利于战,亦不利民间生产。如今数万兵马远驻于卢龙,军械、辎重输送不便,若至寒冬,则更艰难。”

    “莫若暂且收兵,沿边州隘以固守为主,养精蓄锐,恢复士气。待来年开春,趁契丹苦熬冰雪之后的虚弱,再行进兵,以赫赫之势,一举平灭李、孙......”

    狄仁杰之言,甚是恳切,属老成谋国之言。闻之,武曌若有所思,看起来是听进去了,不过还是忍不住嘀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