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而出,头一次入了王翊的眼。

    在这个时代,文化知识传承牢牢掌握在士族世家手中,读书是那一小撮人的特权,寒门子弟往往求学无路,相比于天下人口之众,有文化的人实在是太少。因此,只要能识字,便是人才。不管这些少年能学多少,日后为将或为吏,就看他们的造化了,只要忠心为王翊做事,效忠王翊,足以。

    除了基本的识字,王翊让老夫子讲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忠诚的典故,培养选锋义从忠诚的意识。对王翊和王氏的忠诚,当然,王翊在前,王氏在后,至于天子皇帝,则被彻彻底底地忽略了。

    王翊很希望这百来位义从中能再来几个似高顺这般的汉末名将来,那当然是不可能的,矮子里头挑高个,就只有杨凤表现突出,潜力高些,无奈唯有对高顺和杨凤着重培养,还要加上一个王顺。道不传六耳,法不可轻传,王翊对他们三人的培养也是用心了,将王氏收集的一些兵法也让其抄录阅读。还记得他们兴奋的表情,尤其是高顺,平时沉默寡言的他眼睛变得贼亮,王翊心才真正意识到这些寒门子弟对于知识与书籍的渴望。

    高顺不愧有名将之姿,严于律己,颇为用功,对兵法战阵之道尤其感兴趣。也许就是天赋吧,在练兵治兵方面进境感悟极其之快,果然能练出陷阵精锐的大将。在高顺的辅助下,很快王翊的练兵之旅步上正轨,军令条例逐渐完善,奖惩措施制定执行,还有训练作息的日程计划。这支由百来位祁县少年组成的选锋义从,一步一步地朝着军队蜕变,虽然年轻,所以潜力无限,待到年岁稍大,待到沙场见血,那便是一支强悍的精锐之师,哪怕只有百人!

    练兵练了三年,令行禁止,训练有素,行伍之间刁斗森严,军容之盛已有雄师精锐之像。三年的时间,选逢少年们身体皆以长开了,年纪最幼的也有十四岁。体能气力打熬,战场技能训练日趋成熟,唯一可虑的便是未见血,骑马狩猎与杀敌的区别终归不可同日而语,没有见血的狼,獠牙便未完全长开。

    自训练章程颁布以来,各项训练有序进行,或有停滞,唯有一件事是日行不辍,为每日必备功课。每日较场集合,作为王翊身边最贴心体己的人,便要带头提问高喝:

    “谁给我们吃?”

    “大公子!”

    “谁给我们穿?”

    “大公子!”

    “我们的命是属于谁的?”

    “大公子!”

    每到此时,王翊偶尔会将自己隐藏在坞堡寨台上,带着些得意,审视着众人,仔细观察,看谁喊得不认真,喊得不够声嘶力竭,然后默默记下,然后当天的食物减半,训练加倍。

    在整整三年反复不断的洗脑强化之下,王翊自认洗脑洗的很彻底,对王翊忠诚已经成为了选锋义从们的本能,王翊的命令便是其行事准则,生死全凭王翊的意志。

    而王翊也发现这兵,练着练着像是有点歪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百余位选锋义从身上开始露出浓浓的死士味道。不过,王翊的初衷便是拥有一支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精锐力量,死士也好,扈从也罢,能为其所用,为之效死,足矣。

    总之,对于带着强烈的王翊气息的选锋义从,王翊还是很满意的,投入的那些资源,终究还是有成果了,至于回报,王翊则是看向未来那战火纷飞的乱世。

    五人一伍置一伍长,十人一什置一什长,分为两队,每队五什,高顺杨凤各领一队,这便是两年前王翊对选锋义从的编制。至于什长、伍长的选取,自然是强者为王。每两月举行一次比武,个人之间、什与什之间,能者上庸者下,其中最强的一什在接下的两个月便是王翊亲卫,由王顺统领。

    十什的队伍,每次只有一支能成为王翊的亲卫,最强的那支!做王翊的亲卫,不只是奖赏待遇提高的问题,跟随在主人身边,为主人效力,在义从们看来是荣莫大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