诣的谋求复国。曹长卿自困于一国,心甘情愿为西楚复国拼却一身,不惜逆天而行。士子风雅无双,儒家浩气长存。独占天象八斗风流的儒圣曹长卿无愧书生脊梁的称号,能让世间蝇营狗苟的穷酸腐儒多出几斤豪气。

    与曹长卿一样,书中还有第二个书生读书得道,拼却了一条性命,成就伪境陆地仙人:轩辕敬城。如果用苍凉来形容曹长卿,那么轩辕敬城就应当是悲壮,这个自困于一山的男人,一生中虽有妻女,但妻女,与自己怄气一生。到头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以说一生郁郁不得志,可就是这样的人,却说出了“蚍蜉撼大树,可敬不自量”的语句。最终,他舍去自己,扫清了家中积尘。修身在正其心,这位读书人,真正的诠释了“莫道书生无胆气,敢叫天地沉入海”的真意,有这样的儒生在,几人敢称圣贤?

    既然有谋国平世的读书人,也有借读书而成就的高手儒圣,自然也有为君王了却天下事,为自身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书生。这类书生,一心投入棋盘,苦心进入庙堂与前两者相比小了格局,但却是真正有望在青史中踩下一串足迹的立名者。不过这些人却是良莠不一,风骨不同。比如张巨鹿,比如陆费墀,比如恒温,比如姚白峰,比如那个该死的晋兰亭

    作为元本溪选出的首辅大臣,张巨鹿无疑为离阳立下了汗马功劳,布局北疆为离阳取得对北方优势;开科取士,为天下寒门开一线生机,桩桩件件都是大手笔中的大手笔。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张巨鹿的原型是张居正,因此,张巨鹿虽然生前荣华富贵,位极人臣,但死后就可能抄家灭族,不过这一切张巨鹿自己也明白,但是他并未后悔。不论如何,张巨鹿都是为帝王谋的典范,可称得上是为国考虑的良臣,忧国忧民的大儒,自有一番意气。

    读书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名。但是还真没有几个能做到立功立德的,大多数都是奔着立名去,如不能立名,求一个富贵绵长,泽被子孙也是好的。陆费墀就是这之中的高人。这位宦海沉浮的老人,纵横庙堂一生,能留下绵长福泽可以说是靠一次次不见血的刀光剑影中拼杀出的。他与张巨鹿正好相反,虽都位极人臣,但自己与子孙的下场断乎截然不同。官场不倒翁不外如此,这可以说是读书人为官做宦,求取君子之泽的模板了。

    古人称赞读书人读好了,去争个前途都会说一句“学而优则仕”,坦坦翁恒温与前俩者都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是真正的“学而优则仕”。能做好国子监清贵领袖,也能做好门下左仆射。恒老爷子进退自如,数十年如一日,让出了许多机会,但一朝时运到,却谁也别想挡住他。这是恒老爷子的老辣之处,一个高明的学术型官员。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恒温明知道帝王与天下士子心不向北凉,却能为北凉说几句好话(虽然现在不说了,还要下些绊子),这才是读书人的风骨,能尽量凭良心做事,不害人,难能可贵。

    读书人能做好学问,却不一定都能做好官,姚白峰就是一个例子。姚白峰的原型就有些驳杂,有点像程朱理学几个传人加在了一个人身上。做学问是一把好手,对事情真有一番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是凭良心做事,公道无私。而且还能无私心的提拔后学晚辈,难能可贵。但做官,恐怕是不能揣摩上司的意图,容易陷身政治阴谋。但是这样的人物来领袖士子,自然能领袖群伦,扶正士子心。姚白峰者,自有国士之风。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应在晋兰亭身上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可以说,这个人,就是中国古代一大批读书人的代表,生前欲求位极人臣,死后欲求名流千古,小肚鸡肠,忘恩负义,薄情寡性,贫气在面,炎情彻骨,醉心功名利禄,痴迷于此,不能自拔。这种人,通常是读书人最多的一种,老大代表刻画得入木三分,精细至极。所谓随风倒的墙头草,说的就是这种人,真正不是个好东西。若是读书人都是像这样将圣人典籍读到狗肚子里,才是真正的神州陆沉。

    以上的读书人,有为君王谋,有为自身谋,有为后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