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野王断了韩国交通,迫使韩国割地投降。没想到赵国什么都没有付出就获得17城,数十万人口,近十万带甲之士,

    这简直就是赤露露的打脸。

    秦国上下怒了,秦王怒了,秦国大臣们怒了。

    秦国百万大军怒了。

    秦国上下怒了,那么就得让占自己便宜的赵国付出代价。

    于是长平之战就在这样爆发了。

    显然这个时候,赵国也知道多说无益,战争不可避免。

    这是获得上党的必然结果。

    不过为了改变自己国际形象,赵丹派大臣苏代参加会盟,提出五国公管的解决方案。

    对于赵国而言,上党只要不落入秦国手里,那都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况上党的实利早就被赵国吃干抹净,剩下的不过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山区。

    而且还有数十万大军驻扎的兵营。

    这实际上就是表达一个态度,自己是帮助盟国守土,是道义上占理的,虽然他的主人已经放弃了,但不代表自己也要放弃。

    这种解释,使得盟国魏国和齐国大为满意,比起历史上赵国贪婪吞下,显然这样的赵国处理更加“美观”能让人接受。

    这使得他的盟军得以维持,虽然由于不太齐心,使得南路军迟迟没有进展,但也牵制了历史上没有被牵制的20万大军。

    包括函谷关和崤关一线的十万守关将士,还有就是十万驻扎上党南面门户的河内郡四个县。由于韩国的软弱和“中立”

    使得三路大军自动干掉一路。仅剩两路。

    就整体实力而言,很明显,秦国还占局一定的上风,关键不在于军队数量和战斗力。

    而是意志,秦国的战功“首功制”使得秦国百姓要想发达就必须在战场上勇猛的杀敌换取荣华富贵,这点历时五年改革的赵国也在向其看笼,可是赵国短短五年和秦国百年经营差距明显,也就是说,赵国的风气还是局部的,而秦国已经是全面的。

    其次赵国虽然重赏军功,可是也能通过科举考试,和经商等其他手段发财致富。使得许多人对于冒着生命危险去战场博取富贵,显然没有秦国那么极端,毕竟秦国可是严厉抑制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重农抑商,建立士农工商四大阶级转役矛盾,具体方法就是奖励耕战,一切不利于耕战的,都被打击抑制。

    显然赵国君臣没有这么大的魄力干的这么极端,历史上商鞅变法这么彻底的办法,历史上也就这么一次。

    几乎很难复制。

    事实上赵国的情况和当年殡殓灭亡的秦孝公时期,可是大大不一样。

    第二大强国的地位几乎没有国家可以挑战。

    所以虽然在许多数据室,赵国已经干上了秦国,甚至超过了。

    可是赵国君臣还是按照第二大国挑战第一大国的标准制定计划、

    这时赵国自然不敢变点马夫。

    这不就在秦国逼迫韩国割让上党郡的时候。

    赵国也完成了部署。

    首先,内阁派遣以平原君为首的高官团负责指导整个上党郡70万百姓迁移工作。

    正是平原君赵胜的苦心努力。

    原本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外蒙古人口暴涨。整个并州首次在人口超过了河内冀州的平原区。虽然生产力还逊色很多。

    韩国人在农业种植,手工业等方面确实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也是为什么韩国排名一直超过更加面积大,军队更多的的燕国,燕国军队装备很差,远不及韩国。包括人才储备,燕国的远逊色。

    韩国此时可还有水利天才郑国,法家学派最大综合成就者韩非。后世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