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办法,我一定做。求求你了,蔡师爷你可一定要救我呀!”阿华也不管周围有人,低下了身子,哀求道。

    蔡师爷看了看周围,没有几个人,便爬在阿华的耳朵边说道:“戴家的大少爷戴文开回来了,是吧?”

    阿华狐疑的点了点头,不由问道:“蔡师爷,这关戴大少爷什么事情?”

    蔡师爷脸上一沉,低声在阿华的耳边嘟囔了一阵子,阿华不停点头,脸上有时露出迷茫,时又摇头,蔡师爷又说了些话,两人嘀咕了很久,阿华最后还是点头妥协了。

    蔡师爷搂着阿华的肩膀道:“阿华,这件事情办成了,你我都有好处。你知道我和戴苍不对付,只要搞掉了戴苍,我就能得到知县大人的青睐。搞不好你也可以弄个官做做,到时候阿秀自然就会跟着你了。”

    阿华仿佛拿定了主意,对蔡师爷说道:“蔡师爷,你就放心吧!等我的消息就行。”

    第二天一早,阿华来到戴宅,刚进院中,恰逢戴苍和戴梓出去,戴苍手上提着一个竹篮,里面放着蜡烛纸钱等物事,似是要出去。

    戴苍看到阿华进来,便道:“我带少爷去趟灵隐寺上香,顺便散散心,你照顾家里,防止外人进来。”

    阿华赶忙应允,把戴氏父子送出门外,等到戴苍父子的身影消失不见,阿华方才进到院中,关起院门,拉上了门栓。

    阿华来到戴梓的卧房门前,发现门是锁着的,阿华从怀里掏出一根细细的铁丝,伸进锁扣,在里面倒腾了几下,只听到“巴塔”的一声,锁被打开了,阿华喜出望外,轻轻推开门,鬼头鬼脑钻了进去。

    阿华在里面翻腾了半天,愣是没有找到半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沮丧之余,阿华把一切恢复原状,正准备离开房间,眼睛却不由自主的被一副临摹的诗句给吸引了过来。

    阿华来到桌前,细细把诗句看了一遍,尽管不是十分明白其中的意思,但阿华自小上过几年学堂,也能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确认,这就是一首反诗,而且正是戴梓的笔迹。

    题在纸上的正是戴梓临行前王斌送给戴梓的那首七言诗,虽然原诗已经被戴苍烧了,但戴梓又把它给临摹了出来,诗名为舟中友人索句,诗云: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江上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要把乾坤力挽回”,后面的一句“拼将十万头颅血,要把乾坤力挽回”还被写了两遍,可见戴梓当时的激愤、压抑之情。

    阿华看了又看,不禁心头大喜,这下可以立功请赏了,这样一首反诗,县太爷至少还不赏个10两20两,到时候阿秀爹就再也挑不出麻烦了。

    阿华迅速的把戴梓的诗卷了起来,小心的用其它一张纸包在外面,轻轻锁上房门,闪身出了戴府大门,一路往仁和县衙而去。待到了县衙,见了蔡师爷,阿华把纸张拿出来递给了蔡师爷。

    蔡师爷忙关上门,小心展开纸张,把诗句看了几遍,喜上眉梢,拍着阿华的肩膀喜道:“阿华,你这次可立了大功了,走,咱们这就去见县太爷。”

    两人马不挺蹄,直奔后衙,见了县太爷,呈上诗句,县太爷一看,也是心惊胆战,随之勃然大怒,立马叫来三班衙役,喝令立即出城拘捕戴氏父子归案。

    衙役见县太爷发怒,哪敢不从,立马分派人手,一路在戴苍家中等候,一路跟随阿华,直奔灵隐寺方向而去。

    且说戴氏父子,混然不知此刻已经大祸临头,戴苍还盘算着怎么能让儿子去掉心魔,不要再这般沉沦下去。仆人赶着马车,父子俩走了不久,就已经到了灵隐寺寺庙门口。

    灵隐寺距今已有一千年多的历史,由于历朝历代多次战火的波及,灵隐寺屡次毁于祝融之口,崇祯十三年的最后一次大火,几乎毁掉了整个寺院,现在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