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定了一些订单,一些还没有签订契约的商家也已经是有了初步的合作意项。对于一个新品的上市,可谓是一炮走红,稳稳妥妥地成功了!
最可怕的是价格,完全是遵循了琉璃品的价钱。一个口径20厘米的玻璃圆碗竟然是40两银子,二两一厘米,不可谓不高的离谱。一百来箱玻璃产品,3,000多件产品,竟然卖出了7万多两银子!按照商家的意向,已经是供不应求了。把这重庆府库房里的上万件玻璃产品卖出去,最少还不得赚个二三十万两银子!
如此一来,不但筹建工厂和商铺的银子赚回来了,还能赚个10万两银子左右,足够再开一家大的玻璃工厂了。
买卖双方都觉得自己赚大发了,各自安安窃喜!重庆府的这些商家借助其本身的销售网络,人脉关系,正在信心十足地推销着玻璃制品,谁都想第一时间抢夺各地的销售市场。
玻璃工厂的具生产主事由曹吉虎负责,至于销路则由刘兴全全权统筹。运输,他手下的伙计也都是王斌部下的聪明伶俐之人;仓储和产销间的沟通则是由王斌的贴身家丁黄三掌控。
老君山的玻璃工厂到重庆府,只有一两天的路程,又都是水路,货物运输十分安全。为了安全和保密起见,王斌并没有在重庆府重新盖玻璃工厂的意思。即便玻璃产品将来供不应求,他也只会扩大生产规模,而不会改变生产场地。
说起来,自重生以来,王斌也算“发明”剽窃了不少东西,但能带来效益的,也只有眼前的这桩玻璃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