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不仕满清,史称明末第一遗民。

    二人见了礼,顾炎武又指着其中的一四旬约莫,颇为儒雅的中年人说道:“这位是陈其年,他父亲是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其年可是天下有名的大才子,吴梅村曾誉之为“江左凤凰”,你们以后亲近亲近。”

    吴梅村就是吴伟业,写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那位,王斌是知道的,但陈其年…,王斌的头一疼,不由喏喏地问道:“敢问先生大名是…”

    陈其年脸色难看之极,冷冷地说道:“在下陈维崧!”

    陈维菘,那可是明末清初的第一词人,王斌赶紧施礼道:“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原来是陈先生,天助失礼了。”

    陈维崧这才换了脸色,回礼道:“不敢不敢,久仰天助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少年英雄。”

    顾炎武指着旁边一三十出头,相貌清秀的男子道:“这位是其年的密友,徐紫云,你可以称他为曼殊先生。”

    王斌看了看这位相貌清秀的男子,恍然大悟,不由得想起了历史上关于这二人的故事。

    明清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同性之恋,莫过于清朝初年大词人陈维菘,和名伶徐紫云(号曼殊)之间的那一段缠绵生死之恋。其间的悲欢离合,情深似海尤为后人所传颂。

    三十四岁的陈其年,明亡后屡试不第,穷愁潦倒之余,投奔父亲陈贞慧的老友,与陈父同为“明末四公子”的名士冒襄冒辟疆,避祸寄食于冒襄的水绘园。在冒家,即邂逅了他毕生的挚爱,冒襄家班中的歌郎徐紫云。

    “阿云年十五,娟好立屏际。笑问客何方,横波漾清丽。”陈维崧私携徐紫云北上京师,后流落中州,过上了清贫而甜蜜的爱情生活。

    徐紫云与陈维崧后南归阳羡,于康熙十五年病逝,终其一生。过了六年,陈维崧即在寂寞凄凉中溘然长逝。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以二人的相继离世而落幕。

    来自后世观念极其开放,自由的年代,王斌自然尊重每个人的选择,王斌虽然不是同性恋,但他也不反对其他同性恋者,只是除了自己的家人。

    王斌赶紧施礼道:“原来是曼殊先生,天助有礼了。”

    徐紫云回了一礼,却没有说话。

    王斌招呼道:“室外严寒,还请几位到我房中说话。”

    朱六和士兵赶紧接过一行人的包袱行李,轮到徐紫云时,徐紫云却不肯,要自己拿着,王斌只好由他。

    几个人进了王斌的房间,顾炎武闻了闻,不禁道:“好香啊!这是什么味道?”

    王斌哑然失笑,招呼众人坐下,指着炉子上的番薯说道:“这是番薯,闲来无事,烤熟了吃,别有一番滋味,几位要不尝尝?”

    朱六斟上了热茶,炉子上的番薯刚好够几个人吃,顾炎武吃了一口,不禁夸道:“这东西的味道真是不错!香甜绵软,不知道天助是从何处弄到的?”

    朱六插话道:“我家公子年初从湖北买的番薯种子,今年收成不错,春秋两季,足足有十二万石,现在山上山下的人都吃上了这番薯,我家公子准备来年开春大种,要种五万亩地,到时候这番薯还不堆成山一样!”

    顾炎武吃了一惊,不禁问道:“五万亩,这么多!这番薯的产量怎么样?”

    王斌笑道:“这番薯的产量有2500斤左右,我今年春秋两季种了6000亩,就产了12万石,足足够15、000人一年的口粮。事实上,明年我计划种植的数量不止5万亩,5万亩只是春季的数量,夏季我准备再种植2到3万亩,把这大雪山周围的荒地都种上,到时估计有7到8万亩地的样子,争取达到150万石,够15万到20万人一年的口粮。到时候顾先生和闫先生各位就有足够的番薯吃了。”

    闫尔梅叹道:“天助真是大手笔!俗话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