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热血沸腾,40岁的灵魂一瞬间回到了19岁,相对于后世苍白的人生,现在他就是死了也觉得值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王斌有两位好友,这一辈子虽九死也无憾了!”王斌伸出手:“让我们兄弟三人,一起抛头颅,洒热血,一起为恢复汉人的江山而流血吧!”

    三个人全部都热泪盈眶,三双年轻的、结实有力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

    黄小龙在营房外面,听着三人的话语,热血沸腾。这一瞬间,他也好想冲进营房里去,告诉王斌他们,他也想和他们一起去战斗,去流血!

    王斌的书房是从他原来的卧房里分隔出来的,王斌从进门处往前一分为二,右手一半是卧室,左手一半是书房,中间用围墙堵上,加了门窗,算是一处陋室了。

    王斌端起面前的茶杯,喝了一口,然后对两人说:“今天叫你们来,是想和你们谈一下今后的计划,如何去推翻满清,推翻以后如何建设的问题。”

    看二人听得仔细,王斌继续说道:“以前我只是向你们透露过反清的念头,但却从来没有仔细说过。今天我们在一起就好好的讨论一下。”

    “甲申以来,神州大陆陷入连年征战,南明出现了弘光,隆武,永历好几个前明政权,再加上台湾的郑成功,郑经父子,各地的义军,比如我们四川府的”夔东十三家”等等,这些势力为什么最后都失败了?在我看来,不外乎是两个字,“内讧”。”

    在真实的历史上,三藩之战中,除了吴三桂本身老朽的原因外,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郑经诸心不齐,互相拆台,令满清竟得以各个击破,生生让满清破了“胡无百年运”的魔咒,仅凭那么区区几十万的人口,奴役天下上亿汉人二百余年!

    吴三桂举兵反清,一度声势浩大,波及十余省,兵马数十万,即所谓“三藩之乱”,最后却由胜利而变相持,由相持而遭覆亡。而总结吴三桂败因,一在其战略严重失误,二在无得力继承人,三在台湾郑经和耿精忠,尚之信两藩全在互坑队友;而绝非满清如何强大不可战胜,满清皇帝康熙玄烨如何英明神武。

    三藩起兵后,很多满洲亲贵第一反应就是逃跑回关外老家,并非他们胆小如鼠,而就是太清楚他们自己的家底,如何的外强中干。玄烨斥责他们而决心应战,也不代表他如何高瞻远瞩,不过是敢于殊死一搏的赌徒心态罢了。

    是以吴军气势越胜,人心就越不利满清。当把八旗兵人数消耗到一定临界点,作为清军主力的汉将必然要重新考虑立场。毕竟汉奸们的节操从来就是说说而已,不忠于大明不忠于华夏的老丘八,又怎么可能当真如他们自称的那样忠于异族王朝?

    郑家作为当时掌握东亚制海权多年的海上霸主,如果率上万精兵直接用来登陆天津卫,满清中枢北京城就算不被直接攻下,也肯定要跟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般,狼狈鼠窜了。而放弃首府逃跑,就意味着满清当时本就不多的威信荡然无存,对各地方汉人官员的约束力丧失,必然是兵败如山倒之势。

    可惜郑经却全无战略大局观,为争福建那几府的地盘,在耿精忠欲和吴三桂合兵攻江南时,直取汀州,倾力西征,耿精忠两面背敌,索性降清。尚之信也跟着请降。郑经挥军三万攻福州,乌龙江之战大败于清军,被迫退守厦门,数年后连续放弃沿海各岛,退回台湾。

    战争的胜负手则在西北的战场,*首鼠两端,王屏藩部北上失败,平凉易手,陕甘复失。吴三桂虽倾力反击,与清兵相持于岳阳、韶关一线长达两年,力保西南的云贵川湘桂五省。然则西北一失,满清腾出手来,挥兵南下。吴三桂大势已去,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归结一点,还是“内讧”折了汉人自己的腰!一盘散沙又怎能抵得住巨石一击。

    张直叹息道:“是呀,如果能稍微同心协力一点,至少也是半壁江山!最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