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解为准进士。

    所以‘同进士’的地位有些尴尬,稍稍自尊自爱之徒,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一种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这就是大秦学子的科考晋升路线。

    这个考生晋升体系出现后,立即在全国都燃起了考试狂潮。

    各地学子纷纷报名,要参加本地童试,先不管那么许多,总之先把参加科举的资格拿到手再说,也唯有如此才能一争这次取仕的机会。

    童试的难度并不高,但凡参加的考生,基本上八成就能考过,而真正难的是之后的三试。

    据统计,参加本次科考乡试的考生,达到了三万人之多,而最终考过的只有一万五千,直接淘汰了一半人。

    会试的难度比乡试还大,一万五千人参加,最终只有三千人通过,并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需要前往洛阳参加,这对于那些寒门子弟来说,自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很多人甚至都无法前往洛阳。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秦会为所有通过会试的学子,免费提供路费,而到了洛阳后还会统一安排住宿。

    这一政策也得到了全体仕子的拥护和颂扬。

    三万考生,只有三千来到了洛阳,入宫朝圣继而参加殿试,而最终通过殿试,考上进士的人,却连两百人都不到。

    大秦的第一次科举,最终取仕一百九十四人,其中一甲三人,二甲六十一人,三甲一百三十人。

    三万考生,只有不到两百人考中,考中的概率不足一百五十分之一,但相比于之前的察举来说,已经大大提高了取仕数量了。

    而且大秦的取仕数量,也比魏隋两国要多的多。

    魏隋两国自开科取士后,每次取仕的数量,都还不到二十人。

    大秦一次性取仕将近两百人,这已经开创了取仕数量的先河了。

    回归正题。

    这次大秦取仕的这一百九十二人之中,有121人是世家子弟出身,而寒门和平民子弟则有71人。

    由此也足可见,哪怕大秦朝堂被寒门官员主导,可在民间的人才依旧是世家更多。

    大秦第一次科举的一甲三人,文状元被班超所夺走,榜眼是法衍之子法正,而探花则是荀彧之子荀顗。

    班超:统帅96,武力75,智力97,政治96,魅力95;

    法正:统帅85,武力56,智力97,政治94,魅力82;

    荀顗:统帅65,武力42,智力80,政治95,魅力80;

    法正和荀顗,都是大秦高层之子,唯有班超一人是寒门出身。

    班超是随机百召卡的隐藏人物之一,跟随他一起出世的还有哥哥班固,妹妹班昭。

    班家乃是凉州寒门,而班超的哥哥班固,也已经参加了隋国科举,并以状元的身份,被杨广任命为太守。

    哥哥班固效忠于隋国,可弟弟班超却并不看好杨广,并在得知大秦开科取士后,也毅然决然的前往大秦参与科考。

    科举考试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任何一个第一名都极为难得,而能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了第一名,则被称之为连中三元。

    班超就是连中三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他都是公认的第一名。

    法正和荀顗都是颇有名声的才子,也是本次科举的状元种子,他们在乡试和会试中也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可惜的是最终都在殿试中输给了班超。

    本来寂寂无名的班超,却因击败了法正和荀顗,以两人作为阶梯,一下子名声大噪起来,成了炙手可热的红人,最终被嬴昊封为左冯翎郡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