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不过清华大学优先考虑自己学校的学生,而且都是保送名额,外校学生能够申请到的属于凤毛麟角。

    周赫煊和蔡元培各自讲话后,周赫煊过去和学生们逐一握手,他不停地说道:“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学生谨记!”留学生们面色凝重而激动。

    握手完毕,周赫煊又走向旁边那几个公派黄埔军校生,笑道:“诸位长官,我也来为你们送送行。”

    “不敢,”一个军校生踏前两步,恭敬的向周赫煊敬军礼,“在下陈介生,黄埔四期步科,见过周先生。”

    “你好,希望你能在德国学业有成,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周赫煊说道。

    陈介生跺脚立正:“不敢有一日倦怠!”

    这个陈介生可不简单,他乃是国党四川党务指导委员,相当于国党的四川省委常委。可惜四川军阀众多,听调不听宣,他这个省常委没多大实权。

    陈介生显然很受常凯申重用,这次去德国攻读经济学、统计学和国际公法,后来成为复兴社(蓝衣社前身之一)柏林分社的负责人。归国后成为国党中央党部教育处处长,在复兴社、三青团和中统都身居要职,属于民国“锦衣卫”系统里的实权人物。

    能被公派留学的黄埔军校生,属于国党重点培养对象,没一个是吃素的。

    这不,周赫煊第二个握手的叫俞大维,这人并非黄埔军校毕业,但却是哈佛博士,陈寅恪的表弟,曾国藩的外曾孙。他这次是去德国读军校的,还担任中央军商务专员,负责向德国采购军事装备。

    “周先生好,我经常拜读你的《菊与刀》。”俞大维就要随意得多,言行举止不像陈介生那么刻板。

    “俞兄你好,以后有空多多交流。”周赫煊笑道。

    抗战期间,俞大维是管国军兵器装备的,后来还牵头研发原子弹,并派多位科学家赴美学习(其中包括华罗庚、李政道、朱光亚)。只是国党没那么多钱来搞科研,俞大维的原子弹计划只能搁浅,倒是为新中国造原子弹贡献了人才。被他派去美国学习的朱光亚,就获得了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周赫煊把留学生们都送上船,才打开那份留学基金名单。这些人他大都不认识,但也有几个比较熟悉的,除了童第周外,还有一个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叫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