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了陆军部,勒令关东军必须马上撤兵,日本的政客和军人吵成一团。

    就在日本国内争吵之际,9月19日凌晨时分,关东军分别向沈阳、营口、凤凰城、安东、长春、二道沟、南岭等地发起进攻。到上午十点钟,日军先后攻占包括沈阳在内的18座城镇。

    那速度太快了,张学良和常凯申根本反应不过来。他们想要用不抵抗的方式,换取日本内阁和英法美等国的支持。可仅仅半天时间,奉军的老家沈阳便丢了,而日本政客和军人还在继续争吵当中。

    长春那边的守军自发进行了反击,但守备部队战斗力低下,艰苦战斗一天一夜,长春城还是被关东军攻破。而吉林的边防军副司令熙恰,这家伙本姓爱新觉罗,直接投敌做了汉奸,关东军轻轻松松拿下吉林全省。

    张学良听到熙恰投敌的消息,整个人都懵逼了,这丢的不止是吉林省啊,还有吉林的数万守备部队以及屯垦军——关东军因此兵力扩充数倍。

    短短两三天时间内,关东军在东三省势如破竹,大肆攻城略地。除了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外,更是由于奉军精锐都在华北,地方守备部队根本扛不住。再加上有汉奸投敌带路,东北局势以一种让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在糜烂。

    常凯申见此情形已经反应过来,特么的日本内阁根本靠不住,连忙密电张学良出兵反击。周赫煊也追着张学良跑去锦州,天天劝谏张学良坚守城池,不得让关东军继续扩张。

    但局势已经完全失控,奉军将领中涌现出无数汉奸带路党,而从华北调来的东北军精锐,又暂时无法前往支援黑龙江和吉林。

    这等于说,黑龙江、吉林两省,已经基本不在张学良的控制之下,只剩部分爱国将士还在自发的进行抗击。

    10月初,日本少壮派军官发动政变,虽然政变失败,但标志着日本内阁完全失去对军方的控制。一向反对武力入侵中国的日本首相,为了延续本届内阁的寿命,开始向军方做出妥协让步。

    苦等日本内阁解决问题的张学良,终于等来了让他后悔的结果——日本内阁对此不闻不问,默认了关东军的行动。

    到10月中旬,关东军基本占领黑龙江、吉林两省,开始集中兵力向辽西大举进攻。不但如此,日本还派出本土部队和朝鲜师团增援,张学良亲自镇守的锦州被团团包围。

    张学良这个时候想要抵抗,他已经无力抵抗了。他本以为,就算妥协忍让的策略失败,也完全可以组织力量放攻。却万万没有预料到,仅仅半个月的时间,东北局势便已经不是他能掌控的。

    20天,才20天啊!黑龙江(哈尔滨还没丢)、吉林尽皆陷落,辽宁也被关东军吞了近半地盘。

    如果张学良能够早日调回奉军精锐驻防各地,那关东军的攻势就没那么顺利。10多万的地方守备部队,以及10多万的屯垦部队,看似数量很多,但分摊到东北四省(包括热河省)就像漏洞百出的筛子,关东军能够轻易的各个击破。

    如果奉军里面没有那么多汉奸,那么关东军的攻势也不会很顺利。这些汉奸带领部队往往成建制的投降日军,让本身兵力微薄的关东军,如滚雪球一般壮大起来。

    然而,现实没有那么多如果!

    说张学良一抢不发就放弃东北,那是鬼话。张学良还在坚守锦州,他从日本内阁背信弃义的那天起,就丢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他还想把东北打回来,可是已经回天乏术。

    历史上,张学良在锦州坚守了近三个月。但面对日军的日夜猛攻,面对常凯申勒令坚守的命令,面对顾维钧等诸多老友的劝阻,面对无数部下的请战,张学良最终还是放弃了锦州——他深感大势已去,再打仗也打不赢,只能放弃东北。

    总的来说,在“九一八事变”上,张学良和常凯申最开始观点差不多,都希望利用外交手段解决。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