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想要弄死他吧。

    陈凯之打了个哈哈:“好啦,不许开玩笑。”

    于是次日一早,一封奏疏送入了内阁。

    内阁几个学士,现在觉得日子轻松了许多,前些日子紧张的气氛已经渐渐的淡去,没有了战争,这使阁老们如释重负。

    何况济北三府的收复,使朝野内外顿时兴奋起来,便连姚文治这两日,也是笑呵呵的,整个人精神气爽。

    看着这份从一个翰林手里发来的奏疏,姚文治却微微皱眉,他将陈一寿等人请来,给众人看,一脸正色的说道:“诸公看看,有什么问题。”

    陈一寿看过之后,不屑地道:“既是国使,自要与燕国的君臣们打好交道,这奏疏之中的许多东西,多是捕风捉影,不足为信,依老夫看来,此奏当做笑话来看便是了。”

    其他的大学士俱都颔首点头。

    这倒是没有错,事实上,在这内阁,每日都会收到大量的奏疏,而除了少部分奏疏需要引起重视,其他的,也只需要看过,心里有数就可以。

    这份弹劾,自然是属于后者了。

    姚文治却是道:“你们看看,弹劾的人是谁?”

    “翰林侍读邓健,这个人,似乎听说过。”

    “他是陈凯之的师兄。”姚文治捋须,眉毛不禁一挑。

    一下子,大家反而显得有些不自在起来。

    姚文治叹口气,才又道:“想来,这可能是陈凯之暗中指使的吧,这个小子,现在成了宗室,立了大功,却开始变得如此不安分起来,居然插手去管礼部与各国交涉的事了。噢,还有呢,北燕人在国书上,进行了修补,将互市的地点,重新做了修改,在这边镇,只允许大陈与北燕的贸易,在济北和孟津二处进行,孟津,倒是可以理解,这里,乃是洛阳和长安的门户,可是济北……老夫实在是看不透啊,这北燕人吃错了药吗?”

    陈一寿等人,更是有点儿懵了。

    他们也突然有了感觉,北燕人,还真是记吃不记打啊,刚刚被陈凯之坑得死死的,转过头,竟将互市的地点设在了济北节度使陈凯之的济北府,两国的贸易量其实是不小的,所以但凡是互市的地点,大多都是通衢之地,意味着无数的货物往来还有财富的聚散,一旦互市的地点设在了济北,就意味着,陈凯之捡了一个大便宜。

    陈一寿沉默了片刻,一双眼眸看向姚文治:“姚公对此,怎么看?”

    姚文治眉宇依旧皱着,不过他很快便想明白了,一脸认真的给众人分析起来。

    “太后娘娘已看过了,对此没什么表示,想来也是默许了。何况北燕人奉还了济北三府,此次做出了如此大的退让,这对我大陈而言,已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之事,现在这新国书里,就是确定两国的边界,在其他方面,我大陈稍许做一些让步,也是理所应当的。而现在北燕人要求在济北互市,朝廷就更无法拒绝了,眼下最重要的是赶紧和北燕人确定国书,召集衍圣公府以及各国之人作为保证,将这生米煮成熟饭,若是节外生枝,反而不是好事,所以,你问老夫怎么看,老夫自然是没有异议了。”

    陈一寿等人听罢,都不禁莞尔一笑,姚公所说的,倒是正理,眼下还真是北燕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只要不过分就可以。何况在济北,人家便宜的是陈凯之,又和大家有什么关系呢?

    此时,姚文治捋着须继续道:“可老夫就是觉得,这背后肯定有什么,自然,济北能收复回来已是天大的喜事,眼下也不管这些了,还有,那邓健,要好生申饬一下,将这份弹劾的奏疏,驳回吧。”

    “申饬?”陈一寿呆了一下,随即轻轻皱眉道:“只怕不妥当吧,若是因为弹劾而申饬,只怕会被人认为是阻塞言路。”

    姚文治却是叹了口气,摇头道:“这叫敲山震虎,陈凯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