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每一处查完便走。照着此法,一夜竟把建康城几个最重要的官仓溜了一遍,趁夜色未尽,那一袭身影很快消失于道路尽头……

    郑重一路小跑进的廷尉署,见吴冷西正有条不紊处理着这两年的积案。他们这批人没进入廷尉府衙时,廷尉积案多达几千件,也不知这些年廷尉署这一众人到底干了些什么。不过仔细查了卷宗,很快就能发现蛛丝马迹,但凡和世家们有所牵连的案子,大都不了了之,某姓强买百姓田产,某姓宵禁时伤及百姓,某姓……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卷宗摞得高,吴冷西半个身子都挡在了后头,似乎并未察觉到郑重进来,郑重在门口立了半晌,直等他搁笔动了动身子,才见礼:“吴大人。”

    “郑大人不必多礼,”吴冷西向来对他客气,“怎么样?”

    郑重眼里一亮:“遣去的人回来了,大人真是料事如神,那粮仓果真有猫腻。”说完两人好一阵对视,吴冷西道:“不是我料事如神,而是之前我在会稽郡当差,曾遇过一件相似的案子,那案子虽不经我手,可多有耳闻,便知道些内里诡诈,”说着缓缓起了身,朝门口踱去,看了看外头明晃晃的太阳,“这日头底下,不知有多少见不得光的事……”

    最后一句似是感慨,郑重若有所思跟着点头,“属下以为现在不能打草惊蛇,这个粮仓的案子,已经不是丢粮那么简单的事了。”

    “此案牵涉众多,我担心的是,就怕尚书令大人为难。”吴冷西反复踱着步子,“你可知我为何迟迟不问话那几个守仓的将领?一来,的确是因为这几人出身不低,问话有难度,二来,则是最要紧的……”

    吴冷西忽收了话,仰面凝神想了想,回首望向郑重:“当初官粮沉船的事,停了顾未明一年的职,如今怎样呢?”说罢眼里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阴冷,郑重皱眉道:“属下听闻他近日好像重新定品。”

    两人便又是一阵沉默。

    “郑大人,你准备下,分别问话这几个守仓的将领。”吴冷西话锋转的太快,郑重顿时响起段文昌那份供词来,面上仍犹犹豫豫的,吴冷西叹道:

    “我听尚书令大人说,今上已下旨让度支尚书顾大人重新核算各级官吏薪俸,尚书令大人的意思是,务必得赶在这之前,把证据弄齐了,”说着略有停顿,“师哥他,必须得一击成功,不给这些人回旋的余地。”

    既是称呼都唤了,想必这话也尽出自肺腑,郑重便上前一步:“这几个将领都是有头有脸的,能不能请得动都是个事,更别说让他们招供了,段文昌如今成了哑巴,光凭那份供词他们能认账?”

    “认也得认,不认也得认,缺口就在他们身上,他们一招,粮食的下落也就出来了,”吴冷西默默看了他半晌,“郑大人,怕是你我二人得豁出命来查此案了。”

    此话说得郑重心头一凛,一时五味杂陈,开口道:“您没来之前,也就是凤凰三年夏建康发了次洪灾,那蓄水的堤坝是花了大价修的,本该固若金汤,可还是决了口,淹了无数良田,灾民遍地,天灾变**,府库又调不出足够的粮食赈灾,尚书令曾有意把此事交付廷尉,可后来中途作罢,属下当时不解,如今才算明白,那已是尚书令容忍的底线,这官仓一案,说到底,洪涝一事才是其发端,段文昌也才敢口出狂言想往尚书令身上泼脏水,郑某肚子里没什么墨水,郑某也不懂尚书令的雄心壮志忧怀天下,可有一样,郑某却知道,历朝历代,老百姓吃饭都是头等大事,吃饱了不饿才是正理,那西北边关的将士更是,吃饱了才有力气跟那些胡人打仗,吴大人说豁出命来查这个案子,郑某愿奉陪到底!”

    他本家素贫乏,旅费无出,常于暇时做佣工,博资度活,亦有带经而锄的时候,受了几年辛苦,才得射策中式,补充掌故。后补调廷尉掾属,众人只说他未谙刀笔,意在蔑视,便拿他当贱役,替府衙看管牲畜,一次还置府中呈缴畜簿,正巧碰上众掾史为了驳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