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当翌日朝会上天子命侍中读完这两份军报时,举朝一片哗然, 这其中自有为骠骑将军客死他乡的唏嘘悲恸, 自有为并州边塞迭乱不止的愤慨烦闷, 而两事同至所带来的错愕仓皇,则是一样的,忧患不平,风烟不靖,东堂之上, 很快分出几派来。

    自宗皇帝最后那几年间成长起来的一代将星们, 几近凋零殆尽,纵然马革裹尸是军人的最佳归宿, 然而骠骑将军作为那代人中仅存的硕果, 就此陨落,不能不让人生出几分疑惑来:那便是倾举国之力,同胡人拉锯几十载的劳师以袭远,前线将士们动辄承受着资粮告罄,唯食薇蕨之苦,一将功成万骨枯, 所成就的也不过是近几十载间这些闪耀于一时将星们的赫赫名声, 这其中很难分辩的是:那些力主北伐驱寇的人物, 到底是真正为了家国大计,还是意在树立个人威望?乌衣巷成周两姓,如何历经几代人努力,自军功发家, 又有后续子弟擅谋清谈,勤于治学,而一跃晋升为江左一等一世家,便是极好的佐证。更有上游许侃出身微寒,亦可成为帝国名重一方的实权派人物,似乎都离不开这一次次的金戈铁马,挥斥方遒,以及累累的白骨所锻造。

    而府库的空虚,国家的困顿,庶民的疲乏,又是否需要北伐来负此责任?庙堂之上,此间猜测,有一二人点出,犹如墨汁染衣,迅速传播开来,不乏共鸣之声。

    “臣以为边境不毛之地,形如鸡肋,贫瘠之地,收之无益,徒耗库府,伤其兵也,此乃国之累赘,与其陷入战事泥淖,误家国天下,不如弃之。”

    既有人振臂一呼,道出此等言论,呼应者随即而起,大有咄咄逼人之势,或云国朝需休养生息,而非穷兵黩武;或有好事者,忽波及度支尚书掌军国大计之故,管理西北给养事物多年,竟问起这几年西北军费琐细,顾曙一时无法,唯模棱两可应付过去,终不能平息此间躁动,廷臣们拳拳到位,无一放空,言辞锋刃皆落在国朝最为敏感钱粮之事上,那一时口齿不伶俐的,也在奋力打着腹稿,等待着宣泄多年积怨一般。

    天子虽早有预料,然而殿上如此势头,宛若秋风扫落叶般刮过,也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不过风自北地而来,惊的却是建康蛙声阵阵。

    “那请问,我祖皇帝披荆斩棘,一寸国土一寸血,先人得之不易的山河就要拱手让人?诸位将来有何面目再见先人?”

    “历朝历代,以国土沦丧为大耻,尔等忘了当日长亭对泣?”

    “刘大人此言差矣,既有华夷之分,那边关胡汉杂居,汉人亦多染胡人习气,早无家国之念,还怎可称之为吾土吾民?”

    “此乃燕雀之识!西北无虞,东南自固,并凉等州若失,则兖徐危矣,倘徐州危矣,我扬州北面门户大开,建康将无宴眠之日!”

    此刻出列的正是散骑常侍周云行,这番慷慨陈词自是听得人心头一振,那边已有人接言道:“边关生灵涂炭,有多少心系我大祁的百姓正遭屠戮?臣听闻并州百姓外出耕作且要自配刀棍盾牌,每日惴惴,常登城南望王师,这怎么就不是吾土吾民了?倘胡人占据边城,自会得陇望蜀,长驱直下,届时我等又将何去何从?臣记得尚书令曾设想此情此景,给诸位想出三条路,同僚们可还记得?”

    说的众人面色终为之一变,一时有自顾自交头接耳起来。

    “今上,方才军报中所提及令狐楚之子投奔匈奴人,以致匈奴人直扑晋阳,羯人亦趁虚而入,臣觉得此事颇有蹊跷之处,那令狐世家,乃并州当地豪族,经营半百,素来无不尊之心,如何会突发叛变?臣以为这份军报,定有所隐讳。倘真是世家投敌,朝廷理所应当有所处罚,又有所安抚,一打一压方乃良策。”

    终有人提及军报中令人满腹窦疑之事,殿上一时寂静无声,似都在咂摸着这番话,但很快有人直言眼下深究此点无益,并州已然陷落胡人手中,或重处或安抚令狐一族,都该是平乱之后所要考量的事情。一语刚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