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军中各卫,所挑选的都是良家子中的佼佼者,这样的人,才能效忠国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而百工子弟,此前没有受过骑射的调教,也没有习武的传统,让他们从军,臣最担心的是……会令长安各卫,为之寒心啊,军中的士气,是最紧要的。若是陛下将百工子弟和良家子弟置于同等地位,难免令他们无法心悦诚服。而且朝廷花费大量的钱粮,养这么一支难成气候的军马,也过于奢靡浪费了。”

    这是魏征的看法。

    府兵制能流传到今天,良家子从军能够延续至今,它自然是有根源的,历朝历代,不是没有尝试过用其他人来打仗,可实际上效果都很差。

    直到府兵开始流行,从南朝到北朝,人们发现了府兵往往能爆发强大的战斗力,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朝廷便与世族和地主集团们相当于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契约,即这些人给朝廷提供兵源,为朝廷征战,提供人才,而朝廷给与他们许多优待,如此一来,朝廷与良家子背后的社会基础彼此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利用,或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现在陛下和陈正泰此举,在魏征看来,属于动摇国本,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实在没有改弦更张的必要,制度上,只需要做一些小小的修补就可以了。

    良家子们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哪怕是最基层的良家子,虽然他们在世族面前,不过是蝼蚁,可在商贾、百工、贱民、部曲、奴婢和寻常佃户面前,是十分优越的,他们可能家境一般,家里只有两三头牛马,百来亩朝廷发放的永业田,却比这个时代的人,生活好过得多。

    一但更改,就可能动摇整个国本了,这在魏征看来,这是十分冒险的事。

    当然,对于百工子弟的战斗力,根据前人的经验来看,魏征当然是绝不看好的,这在魏征看来,这种人喜欢偷奸耍滑,心思不正,爱占小便宜,绝不是当兵的料子,朝廷如今这样做,既伤了良家子弟的心,也是在浪费钱粮。

    李世民见魏征大发了牢骚,只是苦笑,便又道:“这是陈正泰的建言。”

    陈正泰:“……”

    陛下这就有点缺德了。

    一次次被皇帝甩锅到身上,陈正泰知道自己想装隐形人都不行了,只好道:“魏公,凡事都要尝试嘛。”

    “历朝历代,已经有过这样的尝试了。”魏征道:“我乃秘书监少监,掌管图书,韩国公若是不信,我寻书来给你看。”

    陈正泰便道:“书中的话,也未可尽信。”

    魏征摇头:“韩国公此言差矣,书便是今人的镜子,通过镜子来检视自身,取前人们成功的经验,而尽量不去触碰前人们的错误,免得重蹈覆辙,这是今人理应做的事。”

    陈正泰道:“就算魏相公不相信百工子弟,但是总可以相信我吧,我会尽力而为……”

    论起辩经,十个陈正泰也不会是魏征的对手,陈正泰索性直接跨过百工子弟不谈,直说了吧,你觉得我这人怎么样?

    魏征则是瞪了陈正泰一眼:“我并不觉得你有什么高明之处。”

    陈正泰:“……”

    这伤人太粗暴直接了好吧!

    魏征又道:“人力毕竟有其极限,就算再有才能的人,也要顺势而为,而不是逆流而上,逆流而上的人纵有天大的才能,也只是莽夫而已。”

    陈正泰这就不服气了,于是道:“我培养了许多的读书人,大学堂就是明证,这难道不逆流而上吗?”

    “成功了一次,岂能成功第二次?一次是侥幸而已。”魏征道:“今岁就要开院试了吧,恰好我的长子魏叔玉也要参加院试,老夫倒是拭目以待。”

    魏征对此,是很有信心的,这儿子是自己亲自培养的,文章作的极好,并不比这两年来大学堂的子弟要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