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许多事情都被掩盖起来。

    至于欧洲各国将大明侨民们当作人质放在各处战略地点上的做法,并没有影响到大明军队的作战。虽然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是明军的报复同样强硬惨烈。

    自从明军收复了******之后,陆航战略轰炸机部队对欧洲的轰炸一直持续到现在。只是因为距离过远,轰炸的力度和强度远远无法和对日作战时期相提并论。

    当明军在萨勒诺登陆第二天陷入激战的时候,大明战略轰炸机部队停止对意大利各处的铁路枢纽、弹药堆积场、油库等战略目标的持久轰炸,改为对萨勒诺滩头阵地和齐翁兹山口等外围阵地的直接战术支援。

    对于明军重返欧洲大陆这种事情,张诚也是非常关注。在以何子丘为首的地方实力派们拒不合作导致俄国主战场上没有什么像样进展的情况下。张诚直接改变了战略方向,选择动用忠诚于自己的部队在西欧方向开辟第二战场。

    除了政治方面的考量之外,之所以如此选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勤补给方面的困扰。

    整个西伯利亚以及中亚方面地形平坦,面积辽阔,但是人口数量却不多。虽然拥有很丰富的各种资源,但是大明在资源方面实际上一点都不缺乏,他们的资本力量们需要的是庞大的消费市场。地广人稀的中亚和西伯利亚一带只有少部分的市场符合要求。

    之前世家财团们掌控大明的时候并不是很在意荒凉缺少人烟的这些地方。因此,对于这边的开发力度自然也不强。

    面积庞大的地区只有区区几条铁路干线存在,这在当时或许已经足够满足以轻装步兵为绝对主力,战争需要进行长时间准备的军事要求。但是到了现代,这种运输能力就已经开始变的严重不足。尤其是在至关重要的乌拉尔山脉一线,只有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作为大动脉。

    直到前任首辅张岳上台之后,拥有敏锐触觉的张岳清晰的认识到了在与俄国交界的地方必须要部署重兵,而且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补给才行。因此,张岳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招募商人们去投资铁路,甚至于还从陆军的军费之中补贴出来一部分用以修建铁路。

    不得不说张岳的措施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大明朝廷不可能在耗费巨大的漫长西伯利亚铁路上花费太多的资金。那些商人们更愿意在交通便捷的地方投钱,甚至是投钱在股市和楼市也远比去修建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建好的万里铁路要强。

    一直到战争爆发,从工业集中的东部地区向着遥远的乌拉尔山脉运输物资依旧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这也直接导致俄国战场上的军队规模被限制在了此刻的水平上。

    因为在现代战争之中像是大明陆军这样高度机械化摩托化,拥有大量重型装备以及海量物资补给需求的军队规模越大,对后勤补给能力的要求就会呈几何状上升。

    在综合考虑过了各个方面的情况,无论是政治,外交,后勤,当地的交通条件,部队的运用分配等等等等各方面的因素之后。张诚最终还是决定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

    至少西欧各国的交通条件远远强过道路状况糟糕透顶的俄国主战场。而且西欧各国的面积实际上并不算很大,对于部队的作战非常有利。

    当然了,在后勤补给方面因为有地中海大西洋北海波罗的海,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等海运优势的存在。大明能够通过海运的方式快速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送到想去的地方。

    这一点远远超出了西伯利亚铁路能够提供的运输能力。毕竟一支由数十艘大型运输船组成的船队一次性就能够通过海运将数十万吨的各种物资送上前线。这已经足够一个大型会战份了。

    这次开辟第二战场并不是没有风险的。张诚使用的都是忠诚于国家的军队,而且在国内也有许多人反对,认为应该优先加强俄国战场的力量等等等等诸多事情。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