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依着罗成刚所说的一一记下,其实庄内情况他也大致清楚,这时由他记录也方便许多。

    罗成刚说完,便有其他罗家人近前,跟刘先生报着自家的家口和田土情况。

    罗成刚喊来一个十五六的孩童,吩咐他去取些热水来,然后便于张松涛有一句没一句的攀谈起来。

    ……

    连续七天,张松涛奔波于十多个村寨之间,统计人口、田土、矿产、林木、湖泊等等。

    当然,短时间内想要把周边百多里,甚至是数百里范围内的一切都统计清楚详实,那是不可能的。

    张松涛暂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各个村寨招募读书识字的人和各类工匠,并对各村寨人口、户数、田土进行简单登记,主要是为了实行门牌、腰牌制度做准备。

    至于矿产、林木、湖泊,暂时就是依着各村寨当家的了解和张松涛等人所看到的先记下个大概,容日后再详细查访。

    到了正月十二日这天,张松涛总算把就周边各村寨情况大致统计完毕。

    依着查访,在周边各村寨共招募到二十六个读书人,但称他们为读书人,还有一些勉强,内有八人除了会写自己名字外,也就识得十几个字,但这也算难能可贵了。

    这些读书人里,张松涛的统计所暂时留用了四个能写会算的,其中就包括罗山庄的刘先生,名叫刘辰举。

    剩下的的都分到新安庄其他部门里,对于这些读书人,各堂各所都是抢着要,毕竟崇祯十五年规划任务太重,而且很多东西都要好好统计、计算、规划,没有读书识字之人怎么能行。

    但读书人就这么多,大家怎么抢也没有,原因就是太少了不够分,连张松涛留用的都是临时的,他也只留用十天,估计最后他的统计所也就能留下两个人。

    这个时代,读书识字是很难得,大多数人家温饱都是问题,何言读书识字,不说笔墨纸砚的花费,就是给老师的束脩也不是那些穷苦百姓家能负担得起的。

    何况明末乱世,又是这样的三不管地界,能做到不饿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来的束脩给老师能,就算有些给得起束脩的,也要有老师不是,这个地界又有几个真正的读书人可以当老师的呢。

    就算有也无非就是教教小孩子简单的识字,称不上读书,也就混口饭吃,还未必吃得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