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事件发展非常迅猛,一队队的文官也不知道是不是事先约好,跑去午门静坐,要求崇祯皇帝释放刑科给事中。理由是刑科给事中之前确实事有不适,东厂的人截住他时病刚好,正准备去销假。欺君罔上的罪名,不能按到他头上。

    接到这样的禀告,崇祯皇帝的肺都要炸了。他真没想到,明明抓个正着,这些文官竟然能颠倒黑白,两张嘴皮子一张,竟然就变成冤枉他了。

    崇祯皇帝一怒就准备把这些人当同伙处理了,可他的旨意刚到午门,传旨的宦官就跑回来了,说同样主张的官员多了好多,其中不少还是朝廷重臣。他们不敢再执行之前的旨意,只能回来请示崇祯皇帝。

    如果换成前几年的话,崇祯皇帝真意气风发时候,就算多了一些官员,如此顶撞他,歪曲事实,和他对着干,估计真要一锅都端了。

    可如今的他,经过多年的磨练,甚至都经历了下罪己诏,一定有一定的大局观,不会那么冲动。

    可就算如此,他也毕竟还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虽然按捺住性子了,却不肯妥协。要静坐,要绝食,随意,看你们能坚持几天。

    之所以不妥协,崇祯皇帝也是明白一点,如果放回了刑科给事中,那就说明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接着会要求重新勒令厂卫不得出衙门,重新被那些文官忽悠,这是他不能容忍的。

    而文官这边,如果他们不能救下刑科给事中,那就意味着厂卫将会真正脱离牢笼,重新向以前那样活动起来。如果那样,就相当于一把悬在他们头顶的刀,做事情的时候时刻要当心这把刀掉下来,这也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随着静坐文官越来越多,崇祯皇帝忽然发了狠,派出厂卫把午门围了,就监督着文官绝食静坐。如果不改变想法,那就真得绝食,不要来假的一套。后续文官许进不许出,一个个都坐在寒风凛冽的午门广场上喝西北风。

    这里有个小道消息,据说崇祯皇帝原本想调动五城兵马指挥司地人马戒严紫禁城外一带,结果隶属于兵部的这支军队,在圣旨到达之前被兵部派出城去公干,还有一部分休沐在家,没法短时间内集合。因此,崇祯皇帝就只好派厂卫围了午门而已,以至于文官和其家属都能围观午门,让群情汹汹,使得更多的文官喊着“要让天子明白真相”的口号加入到静坐绝食的队伍中去。

    崇祯六年十二月初三这天,已是静坐的第二天,有不少年纪大的文官挨不住了。不过没人敢先妥协,只能硬挺,盼着有人挨不住先带个头。

    在一边监督的东厂提督王德化有点怕了,他怕这么多文官出事,到时候皇帝如果顶不住压力,会把他推出去当替罪羊。思想前后之下,他就把情况给崇祯皇帝禀告了。

    “慌什么,这是他们自找的!”崇祯皇帝冷笑一声道,“朕已经够仁慈了,没有廷仗伺候他们!”

    这样的阵势,在大明朝已经闹过不止一次了,比如嘉靖年间就有。嘉靖皇帝也不肯妥协,甚至对为首之人动用了廷仗,当场打死在午门以儆效尤。

    然而,到了傍晚时分,已有文官晕倒了。厂卫奉令围着,对此无动于衷。

    但外面看着的文官家属就急了,召集家奴开始冲击厂卫防线,要把自家老爷救下。

    厂卫一开始的时候不敢拿刀砍人,毕竟这些人都是文官家属。最关键的是,这不是一个两个文官家属,是一大群有地位的文官家属。

    一直到有厂卫的衣服被撕烂,脸被抓伤,防线几度被破,消息传到崇祯皇帝耳中,顿时让他暴怒,马上增派了厂卫,敢有冲击妨碍厂卫执行公务着,一律就地格杀。

    这边的消息也陆续传到首辅温体仁这里,一开始他还保持着孤臣本色,但随着事态越发的严重,他终于坐不住,终于同意见几个同僚,开始商议此事如何收场。

    不过紫禁城这边气氛紧张,朝中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