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了口气:“东南不能再这么乱下去了。”

    他也没解释太多,因为越解释就越容易露出破绽。

    这种事情,还是让孙芳华自己去脑补比较好。

    孙芳华脸上逐渐露出恍然的表情。

    在他看来,林总督此时的倒戈也完全可以理解。

    一方面,严党已经倒台在即,严阁老把持朝政这么多年,皇帝早就有意将他拿掉,而林总督在严党这条船上,纳投名状倒向顾阁老,属于是跳船求生。

    另一方面,林总督是为了东南荡寇的局势,是希望此举能够换来足够的军资。

    说是出于私心也好,说是出于公心也罢,这份口供一交上去,意味着林总督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站在顾清章的这一方。

    想到这里,孙芳华深深地鞠了一躬:“督堂大人公忠体国,卑职佩服!

    “既然如此,卑职这就去向顾阁老禀明此事,绝不让大人的一番苦心白费!”

    李鸿运微微点头。

    然而,等孙芳华离开之后,李鸿运却叫来身边的亲信,将另一份口供和奏章交了过去。

    “将这份口供,呈送陛下。”

    ……

    雾气弥漫。

    等白雾再度散开的时候,李鸿运发现自己已经不在之前的总督衙门,而是来到了宫中。

    此时,他正跪伏于地,上方传来皇帝的声音。

    “朕问你,五月端午汛河堤决口发大水、演了一些良田,到底是怎么回事?

    “顾阁老说,是严阁老在暗中授意,你又怎么说?”

    李鸿运不由得心中一喜。

    终于来了!

    能见到皇帝,就意味着之前做的选择,对了。

    而此时他的回答,将直接决定之前那么多铺垫的成败。

    李鸿运跪在地上,深吸一口气,回答道:“陛下肩负江山社稷,治大国若烹小鲜,万不可意气用事!

    “此时正值多事之秋,各省各道饥荒频发、天灾四起,东南荡寇的局势更是将到决战之时,此时若是兴起大狱,牵扯众多,恐怕立刻就要天下大乱了!

    “严阁老当政数十年,陛下应该比臣更了解他,臣受了严阁老的知遇之恩,不能忘恩负义,但同时臣更是陛下的臣子,要忠于陛下。

    “陛下问端午汛河堤决口一事,臣已经在奏疏中写明了,陛下若是不信,臣愿意请辞下狱听候陛下发落,但臣恳请陛下,选个适当的时机再彻查此事!”

    李鸿运说完这番已经提前打好腹稿的话,就跪在地上等待皇帝的回复。

    他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如果还是失败……那只能把目前为止的所有判断再全部推翻重来了。

    好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李鸿运听到皇帝的声音变得和缓了许多。

    “你能这么说,倒也足以见得你是个公忠体国之臣,既然如此,朕就先不问你端午汛决堤的事了。

    “朕听说,东南荡寇的仗打得很艰难,但颇有战果,连战连捷,现在只剩下一处蒲宁港拿不下,军需不继,是不是?”

    李鸿运赶忙说道:“臣本不是封疆之才,在东南只是勉力撑持,有负陛下厚望。”

    皇帝顿了顿,又说道:“好了,朕知道你的难处了。回去吧,东南不可一日无你林襄敏。至于你要的军资,朕会跟内阁说,让他们无论如何都将军需给挤出来。”

    李鸿运赶忙磕头:“谢陛下隆恩!”

    ……

    白雾弥漫,下一秒钟,李鸿运又回到了总督衙门。

    没有回到初始场景,这说明李鸿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