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替代。

    眼瞅着目前的局势几乎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楚歌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他甚至都没想着用英灵求助的功能。

    因为他知道,这个问题问那些历史上的英灵也不见得好使。很多事情,还不如自己开动脑筋来解决。

    一番思考之后,楚歌最终下定了决心。

    拟好了十二道金牌召还韩甫岳将军的诏书。

    ……

    四月,韩甫岳将军等将领被调离军队,回到京师枢密院供职。

    五月,朝中主和派污蔑韩甫岳将军“逗留不进”,要求免除韩甫岳枢密副使之职。

    八月,韩甫岳被罢职,回旧居赋闲。

    十月,主和派诬陷韩甫岳将军谋反,将其投入大理寺狱中风波亭。

    十一月,齐金两国和议达成:齐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十二月,李浩矫诏杀死韩甫岳将军,高宗事后下旨追认。

    对于到底是秦会之矫诏杀死韩甫岳将军,还是秦会之真的得到了高宗的密旨杀害了韩甫岳将军,此事已经难以考证。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改变此事的性质。

    齐高宗与秦会之一拍即合,无论是谁先谁后,无论是秦会之推说皇帝下旨,还是齐高宗推说秦会之矫诏,都无非是想尽办法将屎盆子扣到对方头上,而自己少背一点锅而已。

    毕竟他们两个人也都知道,这事干得太臭,是要背上千古骂名的。

    就这样,一切似乎都按照原定的路线,走了下去。

    ……

    十二月廿九日。

    大理寺风波亭,狱中。

    隗顺近些天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原本是此地的一名狱卒,平日里勤恳工作,为人忠义。

    听闻韩甫岳将军北伐建功,不断收复失地,隗顺也为之振奋不已。甚至每日回到家中,还开心地与几位好友畅饮一番。

    但紧接着,朝中发生的事情就让他的心情急转直下,而且,越来越看不懂了。

    前方不断打出大捷的韩甫岳将军被召回朝中,没过几个月就被下狱。

    而从狱中传来的消息,韩甫岳将军一直在被罗织罪名,虽然没有被严刑拷打,但朝中以李浩为首的奸党想要将韩甫岳将军置于死地的想法,已经是昭然若揭。

    隗顺感到胸中一股闷气,无处发泄。

    为何?

    为何陛下对这些卖国奸佞熟视无睹?为何韩甫岳将军是国之柱石,陛下却无由地对他产生怀疑?难道在与金人的国仇家恨面前,朝中衮衮诸公的丁点私利,就如此重要吗?

    可是,他毕竟只是一介小卒。

    哪怕他心中早就已经将李浩为首的奸党骂了一万遍,哪怕知道韩甫岳将军就被关押在风波亭,可他一个小小的狱卒,又能做些什么呢?

    如果按照真实的历史发展。

    在韩甫岳将军被害死之后,隗顺这名狱卒冒着被杀的风险,偷偷地将韩甫岳将军的遗体挖出来,偷走背出城外,好生安葬。

    日后韩甫岳将军被平反昭雪的那天,隗顺已经去世,但他在临死前还是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儿子,于是韩甫岳将军的遗骨才真正被迁到西湖畔埋葬。

    如果不是隗顺,或许韩甫岳将军就真的尸骨无存,无法安葬在墓中供后人祭拜了。

    隗顺作为一介小卒,冒着杀身之祸做出这种事情,可以称得上一句忠义无双了。

    但让隗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并没有发生。

    因为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