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被灭,固然是梁太宗机会抓得好,但这种抓机会的能力,也不是谁都有的。

    比如齐太祖开国时定下先南后北的方针,任由辽国的昏君在北方睡了十年,硬是错过了收复燕云的最佳窗口期。以至于十年后再讨伐燕云时,遇到了整个辽国立国以来最为强大的同志团体。

    要知道,开启一场大战,绝不仅仅是像打游戏一样,按下几个按钮就可以的。

    要提前练兵、运粮、布置战略、探察敌情、分化瓦解敌人等等。

    而这些准备,短则数月,长则数年才能完成。

    突厥人在于梁朝的对抗中,并不是没有过进攻的机会。

    从武德五年到武德九年的数年时间中,突厥人的状态如日中天,而梁朝则是处于剧烈的内斗之中。

    而颉利可汗的一系列行为,其实也体现出了他的远见。

    他早就意识到梁朝强大起来突厥人必然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几乎每年都会调集重兵南下。

    少则十万,多则二十万,在兵力上来说,已经对梁朝处于绝对碾压的态势。

    而且,颉利可汗并非有勇无谋,他也并不会去打没有把握的仗。

    从武德五年开始,前面的入侵其实都是在试探。试探最佳路线、试探梁朝这些将领的成色。

    从刚开始选择河东、太原路线入侵,到后来直接经由渭水谷地南下逼近长安城;从刚开始遇到秦王就暂避锋芒、先打其他将领,到后来在五陇坂上也开始尝试着与梁朝最强的秦王对峙。

    可以说,颉利可汗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了尽可能打垮梁朝而做准备。

    到了渭水之盟时,颉利可汗的能力、眼光和兵力投射都没有任何问题,这次长途奔袭、直击长安堪称是北方游牧民族用兵的教科书。

    如果换上平庸一些的皇帝,即便长安城守得住,整个关中平原恐怕也要在突厥人的铁蹄之下被肆意蹂躏。

    如果突厥大胜,那么颉利可汗的声望将快速拔升,地位也会更加稳固。

    但偏偏,他遇到了一生中的克星。

    这种无奈,恐怕也只有窦建德能够理解了。

    李鸿运想了想,如果真的代入到颉利可汗的视角,在不开金手指、不提前预知未来的情况下,他多半也会做出与颉利可汗相同的选择。

    不论是在五陇坂上,还是在渭水河畔,颉利可汗在重重战争迷雾阻碍的情况下,都做出了他认为最为稳妥、胜算最高的选择。

    但他也就此彻底失去了机会。

    当然,即便颉利可汗真的丧失理智,决定不计一切代价地搏一搏,历史的走向也不见得会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

    毕竟颉利可汗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做错了一个决定。

    双方在博弈过程中展现的,是情报、心理、军力的全面碾压。

    在渭水之盟订立之后,整整三年时间,突厥人都没有再次南下。

    这固然有突厥人内部矛盾开始逐渐显露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渭水之盟,已经彻底打碎了颉利可汗的威望。

    如果说五陇坂时,秦王带着精锐骑兵冒雨急进,逼颉利可汗退兵,是在颉利可汗的威望上狠狠地捅了一刀,那么渭水之盟,就是直接用铁锤将颉利可汗的威望砸得粉碎了。

    各个部落的首领纷纷跨过渭水便桥前来拜谒梁太宗,只剩颉利可汗一人在河对岸,已然折射出至关重要的一点:颉利可汗的威望与掌控力已经严重不足。

    显然,经过数年间连番南下,又屡屡在秦王手下吃瘪、无功而返,突厥各部落的首领都已经明白了一个事实。

    既然你颉利可汗在自己最为强大、梁朝最为虚弱的时候都不敢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