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定会好一些。

    毕竟后来秦王之所以五次三番被梁高祖责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太子和这两名贵妃隔三差五地就给他上谗言。

    如果秦王真的用这些财物大力笼络这两名贵妃,那么这两名贵妃所代表的的势力虽然不至于立刻倒向他,至少也会变成他和太子之间的墙头草,不断摇摆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这些财物本来也是秦王打下来的,分给将士还是贿赂贵妃,这都是他一句话的事情。

    但问题是,这两名贵妃,显然是得寸进尺的类型。

    让她们进入府库去挑选珍宝……那府库里的东西,还能剩下多少?

    张婕妤一张嘴就要淮安郡王的几十顷田,属于是心里没有一点逼数的表现。

    如果只是象征性地给一点,根本不足以满足她们的胃口,她们还是会心怀怨怼;如果敞开了给,赏赐这一块必然出现一个巨大的缺口,到时候这个缺口又怎么去堵?

    秦王在将士们心目中的威望,是在一次次赏罚分明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这种威望想要建立起来很难,但想要毁掉却再简单不过。

    因此,不论如何权衡,以秦王的性格,几乎都会严词拒绝。

    想到这里,李鸿运开始尝试着对秦王的行为进行纠正。

    秦王严词拒绝了两名妃子的要求,给他们的答复是:宝货皆已籍奏,官当授贤才有功者。

    也就是说,府库中的财货,早就已经论功行赏分给有功的将士,封存上奏,至于官衔也要授予贤才有功的人,不能给这两位贵妃的亲属。

    而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两名贵妃对秦王怀恨在心。

    在完成这一切之后,李鸿运的视野中,闪过了秦王的记忆碎片。

    记忆碎片中有两个内容:第一是梁高祖曾下令,秦王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所有事务都可以自行处分。

    而秦王此时的官职中,有一项是“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洛阳显然属于他的管辖范围。

    第二则是秦王在出征之前,梁高祖曾经答应他,平定洛阳之后,珍宝都赐给将士。

    显然,秦王知道梁高祖敕书的效力,但既然梁高祖已经做过这两次承诺,那么他认为,即便日后对峙起来,自己也有说辞。

    现实也确实如他所料。

    回到长安城后,梁高祖并未责罚秦王,毕竟之前他已经对秦王做出了承诺。

    之前虽然写了敕书、同意将府库中的财宝分给那些贵妃,也只是因为他被吹了枕旁风,一时昏了头。

    此时秦王顶撞了他一些,却也让他的头脑清醒了过来,于是这件事情就被压了下去。

    “嗯?”

    李鸿运再度意识到这里似乎出现了偏差。

    因为明显与历史记载的内容不符。

    按照史料记载,尹德妃和张婕妤回到长安城后立刻告状,而梁高祖则是大怒,责问秦王:“朕的敕书难道还不如你的教吗?”

    至于之前给秦王的那些承诺,梁高祖不说,秦王自然也不敢提,否则那不是当面打当爹的脸吗?

    只能叩头谢罪。

    而梁高祖仍旧怒气不息,等秦王走后才对裴寂说道:“朕这个儿子,在外面领兵日久,都被那些读书人给带坏了!不是当年那个乖巧懂事的二郎了!”

    眼前的场景再度与史书有了差别,意味着李鸿运要再度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哪一种才更有可能。

    如果从情理判断,史料记载反而更加不可信一些。

    梁高祖毕竟也是梁朝的开国之君,看看这办的都是什么事?

    先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