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运完全不给刘文静面子,硬是从秦王手中接过指挥权。

    此时他是齐王,并且在晋阳起兵之后率献奇谋,所以秦王和梁高祖更加信任他,刘文静虽然还是有点不服气,但却也没办法。

    李鸿运贯彻了秦王的作战思想,坚守不出,跟薛举一直对峙。

    按照原本的历史,第一次浅水原之战,秦王在七月病倒,于是梁军大败。直到十一月,秦王才再度率军打第二次浅水原之战,并在相持六十多天后胜利。

    但秦王的病肯定不会一直到十一月,多半在八月份撤兵的时候就差不多好了。

    即便以秦王的病没好利索、让他多休息一段时间为由,应该也很难拖过一个月。

    所以,李鸿运大约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想要在两个月的时间打赢很有难度,因为即便是秦王亲自来打这一仗,肯定也是至少要相持一两个月等到薛举的粮食消耗得差不多、而且士兵疲惫的时候才会动手,并一战而定乾坤。

    但是李鸿运又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因为等着等着秦王的病好了,这功劳他顶多也就是跟秦王对半分,根本达不到取代秦王的目的。

    苦思冥想一番之后,李鸿运有办法了。

    这个契机,就是武德元年八月初九,薛举去世。

    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第一次浅水原之战是在七月份,初四秦王来到战场病倒,初九就败了。

    之后梁军撤兵,一直到八月,薛举的大军围攻宁州,虽然被打退,但整体上还是占据优势。薛举考虑直接乘胜追击进攻长安。

    结果没想到,他此时恰巧生病,初九就病死了。

    他的儿子薛仁杲就在军中,当即继位。

    但薛仁杲资历毕竟如不薛举,威望不足。所以等到十一月秦王带着梁军卷土重来的时候,相持六十多天并成功取胜。

    其实在薛举突然生病乃至病逝的这个时间节点,是最佳的进攻时机。

    但历史上,此时的梁军刚刚经历大败,梁高祖虽然准备让秦王再次领兵前来,但重新调兵、筹粮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

    所以直到十一月才出兵。

    这三个月的时间,其实已经足够让薛仁杲继位并尽可能地稳定局势了。

    而李鸿运掐准了这个时间点,制定了一个只有提前预知未来的人才能制定的计划。

    七月初四,秦王病倒,他作为齐王获得指挥权。

    相持到八月,期间不断派骑兵袭扰薛举的粮道和后勤。

    此时由于梁军没有大败,所以薛举的大军肯定也不敢围攻宁州,而是继续对峙。

    等到八月初九,薛举去世的时间点前后,直接趁乱将他们一波带走。

    计划是挺不错的,但具体能否成功,还是要看执行环节。

    于是为了万无一失,李鸿运又补了一个弓马娴熟的天赋,确保在最高光的战斗中,他作为齐王可以亲临战阵。

    哪怕不能像秦王一样打出开挂的表现,也至少得做出带头冲锋的姿态。

    因为李鸿运很清楚,如果他不亲自上阵打仗,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谋臣。

    如果秦王只是个勐将型的人才,那他坐镇后方统御兵权是可以的,但秦王是一个全能型人才,那么他如果不亲临一线与将士们并肩作战,他的威望就仍旧不可能超越秦王。

    ……

    一切都如李鸿运计划中进行。

    秦王病倒之后,殷开山和刘文静果然来见他,要求出战。

    历史上的这次出战白给,最大的锅应该是殷开山的,他的作战欲望最强烈。而刘文静当时处于代替秦王行使兵权的位置,没能听秦王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