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河东。

    趁着梁军与王世充纠缠不清,窦建德决定先一步动身,去抢地盘。

    李鸿运有点懵逼,不对啊!剧本不是这样的啊!

    之前他扮演窦建德的时候,对那边的情况十分了解。

    按理说,窦建德手下的诸将不是都被王世充给买通了吗?不是强烈反对这个计划吗?

    窦建德误以为手下战意昂扬,这才没有采用这个计划、而是继续强攻虎牢关吗?

    怎么这次剧本又变了?

    李鸿运苦思冥想一番之后意识到,或许……那些明面上都是被王世充收买的将领,背后未必没有秦王的影子!

    显然,这种情报和策反工作完全寄希望于别人,是极度不可控的。

    想要尽可能地让对手始终按照自己的规划行动,最稳妥的办法,还是自己亲自去建立一个强大的情报网。

    探听、策反、谋划……只有将这些事情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确保每一步都在自己的计划之内。

    于是,李鸿运重新开始。

    这次他开始着重布置情报网络,亲自过问往窦建德军中安插间谍的事情,在对峙期间不仅注重骑兵袭扰,还注重情报工作。

    第四次,原本一切顺利,但在冲击王世充本阵的时候,双方陷入激战。

    结果打着打着,一支军队突然哗变,本来形势一片大好的梁军突然被反包,而李鸿运自己也在乱军之中战死。

    梁军于是彻底崩溃。

    李鸿运再度气呼呼地复盘,这才发现,这次崩溃竟然是因为一个很小的事情。

    是他没有做到赏罚分明。

    之前平薛举、平刘武周宋金刚的大战中,他虽然作战勇勐、身先士卒,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权威,将兵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对于战后的封赏,他却并未太多过问。

    在接受了梁高祖的赏赐之后,他只是大略地看了一下手下人交上来的封赏名单,觉得没什么大错,就执行下去了。

    可他并不知道,这份封赏名单上其实有许多并不合理的地方。

    在大战中,许多基层军官打了硬仗,却没有得到足够优握的封赏;而一些关系户看起来作用很大,实际上战绩却多有夸大,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封赏。

    而有的时候,打了硬仗没有太多战果,朝廷也没有那么多的赏赐,李鸿运也并没有选择自己补齐赏赐,而是就凑合着把朝廷给的赏赐分了。

    在他刚开始领兵的时候,这个问题还并未显现。

    因为士兵们对未来还有期待,毕竟此时还在一直打胜仗,士兵们觉得以后还有封赏的机会。

    但在接连打完薛举、刘武周这两大强敌之后,封赏问题仍旧存在,于是,许多士兵的积怨就深了。

    再加上李鸿运并未打散编制,仍旧让许多降将率领旧部,就更加剧了这种风险。

    这次重来,李鸿运改掉了这些问题,赏罚分明。

    不仅在战斗过程中始终关注每一名中层、基层将领的具体任务和执行情况,也对之后的封赏严格过问。

    有功之人重赏,有过之人重罚,赏罚分明,恩威并施。

    而对于那些在提交军功时有自己小心思的人,就小施惩戒,严加敲打。

    如果将士们战功卓着,而战利品却不够多、朝廷的赏赐也不够,那就自掏腰包封赏将士们。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三军用命、拼死争先。

    否则,在打到关键时刻,就极有可能又因为某支部队的突然哗变,让一场大战都功亏一篑。

    ……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每次尝试李鸿运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