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吴国时的一场宫廷政变,毫无疑问,既残酷,又是**裸。

    可是放在现在,似乎又有含沙射影之嫌,朱棣弑君,杀死了自己的亲侄,得到了皇位,这也是一场宫廷政变,本来左传之中,这样的故事在朱棣面前,绝对算是忌讳,可是现在,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朱棣居然让杨士奇来诵读这个故事。

    所有人的心里发毛了,因为他们突然发现,当今皇上已经不打算要脸面,什么是脸面?脸面就是遮羞布一个需要遮羞之人现在突然撕下了面会如何?

    有人突然想到了方孝孺,浑身汗毛竖起,今日的场景和当时是何其的相像,这个篡位者开始时还带着伪善的面具,如沐春风,面带微笑,温文雅尔,口呼先生,可是一旦触到了他的逆鳞,顿时便是金刚怒目,什么所谓恶名,什么人心,在他眼里都是狗屁。

    不错,就是这样的场景,就是这个相似的场景,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到底是因为什么,宫中起火的事又到底牵涉到的是谁?

    杨士奇的声音还在殿中环绕:“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语音环绕。

    已经有人吃不消了,一个户部的主事官员浑身颤栗,小心翼翼的抬眸看了一眼朱棣,看到含笑的朱棣,那笑容说不出的冷漠,让人不寒而栗。

    这主事猛地想到了诛方孝孺时的场景,双膝一软,扑通一声跪倒了下去。

    有人打了头,其他人纷纷拜倒,无数人齐声道:“微臣万死!”

    杨士奇念完了,大剌剌的拜倒,道:“陛下,微臣已经通读完毕。”

    朱棣笑了,抚案道:“这一篇文章,实在是精彩,兄终弟及,侄子篡夺叔叔的王位,另一个侄子又杀死自己的堂兄,看来这弑君篡位,是古已有之,咱们的老祖宗比咱们更有能耐。”

    鸦雀无声。

    朱棣狠狠用手指节磕了磕御案,脸色骤冷:“这样的故事一向不少,朕还听说,坊间近来对这样的故事津津乐道,甚至有些文武大臣,私底下也拿这典故出来,既然大家都喜欢说,那么朕今日就当着大家的面来说说吧。”

    许多人吓得脸都变了。

    宁王朱权和谷王朱檅倒是显得有点儿无动于衷,仿佛这些事,和他们没干系。至于李景隆,就没有这样的镇定了,他把头深深埋下,眼睛不敢直视。

    朱棣又慢悠悠的道:“今日宫中起火,既然起火,就必定有人纵火,但凡是涉及到起火,总是逃不开天灾**四字,朕现在想问的是,这是天灾呢,亦是**?”

    朱棣叹口气,才继续道:“人心隔着肚皮啊,不过无妨,朕不怕,几句流言就撼动得了朕?几个跳梁小丑纵火,能奈朕何?现如今,这些阖庐,真是越来越不长进。言论是杀不了人的,朕的刀才能杀人,几句无关痛痒的流言也能杀人吗?朕就在这里,那就试试看。”

    朱棣说到这里,就没有再说话。

    殿中陷入沉默,所有人都不敢站起来,大家都低垂着头,当着朱棣的面,连呼吸都不敢明目张胆。

    朱棣挎坐着,一动不动。

    一个时辰之后,有太监小心翼翼的提着袍子进来,低声道:“陛下,郝府那边,酒宴已经开始。”

    朱棣微笑:“是吗?”挥挥手,那太监退到了一边。

    只是这一个时辰,对所有人都是煎熬,一些年纪大的官员已有性不消了。

    朱棣却是若无其事,眯着眼,靠在椅上打盹。

    天色已是渐渐暗淡,太监们鱼贯而入,点起了烛火。

    又过了半个时辰,鼓声传出,这是宫门落钥的时辰,可是朱棣依然没有动。

    如此一来,许多人开始心乱如麻了,为何不放人出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