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折射的光晕之下,两侧的阁楼大门张开,紧接着一身铠甲的校尉哗啦啦的冲了进去。

    大门闭上,里头的人没有发出一丁点声响,带队的武官透着门缝观察着外头的一切。

    一切……又恢复了平静,除了那无端出现的肃然气氛之外,谁也不曾想到宫中就在短短的一盏茶功夫就已成为了一座军事堡垒。

    另一边,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觐见。他刚刚抵达文华门,便有太监候着他,看了他一眼,道:“纪大人,陛下有口谕,请你在此侯驾。”

    其实纪纲来之前早已吓得冷汗浃背,午门突然有清流和读书人滋事,事情如此突然,锦衣卫之前居然一点消息都没有,等到事情发生,又犹豫不决,不知是弹压还是坐视不理,结果一阵犹豫不决之后,宫中便来消息了。

    纪纲突然意识到,自己办事不利,只怕这一次入宫少不得要受责了,于是忍不住问一句:“公公,陛下那边……”

    这太监冷着脸呵斥道:“站着就是,陛下有口谕,不要多问。”

    平时纪纲好歹是锦衣卫都指挥使,哪个太监对着他不给他一点笑脸?可是今日……他已经感到事出非常了。

    ………………………………………………………………………………………………………………………………………………………………

    奉天殿内,朱棣冕服正冠,高坐御案之后。

    殿下则是已换了一身新衣的郝风楼,郝风楼显得老神在在,方才去见了徐皇后,郝风楼便心中大定了,事情已如他此前所料一般,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而自己从罪囚已摇身一变,成了功臣。

    可见这好坏不过是一线之间,而自己的这一场豪赌显然押对了宝,只是接下来如何发展,却已不是郝风楼所能掌控。

    因为坐在金殿之上,那个高高在上的人才是一切的主宰,清流们自诩公义却是不知,他们那可笑的公义,在皇帝老子的面前一钱不值。

    外头有小内官碎步进来,禀告道:“陛下,大臣们到了。”

    朱棣抚案,淡淡然道:“宣!”

    于是乎,大臣们鱼贯而入。进来的,大多都是陌生人,至少朱棣没有多少的印象,这印证了他的猜测,除了不知名的清流,真正主政一方的人物是不会趟这趟浑水的。

    只是朱棣看到了胡广,顿时双眉一挑,他没有想到,胡广居然也来了。按理来说,胡广身为文渊阁侍讲,实在不该出现在这个场合。

    朱棣不由冷笑。

    紧接着众人行礼,三呼万岁。

    当这些人进来的时候,看到焕然一新的郝风楼,许多人已经怒火冲天,可是他们只能暂且忍耐。

    等到朱棣道了一句:“尔等今日滋事午门,所为何事。”

    这番话很不客气,直接定性滋事二字,可大可小、可轻可重。

    一个御使已是急不可耐地站出来,愤慨地道:“微臣只是想问,郝风楼罪大恶极,为何赦免?大理寺卿闫恒秉公而断,为何……为何……”

    后头的话,他一时语塞,因为羞辱闫恒的不是别人,正是天子。

    这个御使,显然还保持着最后一丝的理智。

    不过此时,殿中立即炸开了锅,或许他们以为法不责众,既然已经有人率先发言,做了出头鸟,自己还忌讳什么?

    “柳大人所言甚是,郝风楼犯的乃是滔天大罪,岂可说赦免便赦免,此例一开,则贻害无穷。”

    “陛下岂可因私废公,陛下乃是天下人的父母,郝风楼虽是宫中义子,可是天下万民就不是陛下的子女吗?”

    “这样只会骄纵奸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许多话,不客气地发泄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