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只是马文升一人的想法,弘治朝的大臣,大多都报有这种书生似得幼稚。究其原因,其实还是先帝把大家惯坏了,总是以为只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有无懈可击的罪证,便能得到公道。

    刘健心理却明白,事情并不简单,不过他也并没有反驳马文升的意思,只是含笑道:“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万事还是有备无患的好,谨慎一些终究不会有错。”

    马文升自然也不好再说什么,却只是叹了口气。

    一旁的李东阳不禁道:“刘公以为如何呢?”

    刘健把大家都叫来,自然是心中已有了腹稿,他呵呵一笑,道:“要除掉刘瑾,首先就要让陛下知道这一次那刘瑾祸国的危害,所以老夫的意思,是暂时不必弹劾他和他兄长,而是等……”

    “等?”马文升皱了皱眉。

    刘大夏也呆了一下,刘大夏是兵部尚书,这一次那游击将军刘先在既无旨意又无兵部指令的情况下擅自行动,在他看来是一件极为严重的事,如是按刘健所说的那样等下去,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身为兵部尚书,刘大夏觉得惩罚这刘先责无旁贷。

    李东阳却只是舔舔嘴,一句话都没有说,不过显然,他似乎已经洞察到了刘健的意图。

    刘健微微一笑,道:“等并非是放纵,而是等待佳的时机,以老夫的预计,那蒙古汗只怕立即会向朝廷致函,兴师问罪,等到那时候便是山雨欲来了,皇上为了息事宁人,自会主动要求彻查此案,而后内从刘先入尽。不但内要给皇上压力,那蒙古汗也必须给皇上足够的压力,皇上毕竟初承大统,骤然遇到这么大的事,不免会有些惊慌失措,到了那时,便是好的时机。”

    马文升犹豫了一下,似乎觉得这么做确实稳妥一些,却又不肯吭声。

    刘大夏假装在吃茶,也没有发表意见,不过对他来说,他所要的只是结果,刘先一定要处置,而刘瑾是这刘先的兄弟,若不是因为这刘瑾,又怎么会有这糊涂的刘先,乘机扳倒刘瑾,对他来说是百里无一害的事。

    李东阳却是若有所思,不禁道:“若皇上并没有惊慌失措呢?”

    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皇上的心态,蒙古那边要求严惩,内这边也趁机把事弄大,按理说确实没有问题,可要是皇上不吃这一套,又或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又该怎么办?

    李东阳总是觉得这个法,有些不妥之处,可是太自从登基之后,先时虽然乖乖的听政,可是对这皇帝的性,李东阳却还是觉得有些没有摸透。

    刘健却是自信满满的道:“皇上毕竟年少,又是近登基,还是个小孩嘛,一个小孩,没见过什么大风浪,这心一乱,事情就简单了。老夫左思右想,也唯有如此了,不过眼下紧要的就是,那刘瑾毕竟日夜都在皇上跟前,实在不成,我们便去太后那请懿旨便是。”

    刘大夏不禁点头,对刘健的话深以为然。

    李东阳却也不再吭声了,他觉得刘健的主意确实可行,眼下还是暂时纵容那游击将军刘先,等时机一到,再趁机整倒刘瑾为好。

    只是李东阳是极为谨慎的人,虽然觉得可行,却还是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刘健叹了口气,道:“老夫说句实在话,这个主意可不可行,老夫未必会有什么把握,若是柳乘风在,或许此事有大的把握,这楚王毕竟对陛下颇为了解,知道皇上的性,罢了,不提这个人,此人能安心做他的藩王,是他的福气,也是朝廷的福气。”

    刘健随即道:“所以蒙古人现在的这份国书,暂时先压一压,等他们没听到回音,定然会递来措辞为强硬的一封回函,到了那时再动手吧。”

    众人默默点头,只有李东阳道:“是了,听说太监张永,与刘瑾很不和睦,这个人,可以联络一下,或许可以借他拿下这刘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