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低声道:“我的父母早亡,只有一个堂姐,就是嫁给了张煊,叫做花二娘。”

    时值腊八节前夜,尽管天气寒冷,但大街上依旧人来人往,分外地热闹,张焕的马车在十几名亲兵的护卫下,穿过一个又一个的街坊,缓缓向西而行,他不愿向北走,那里离官衙太近,会影响他逛街地心情,这时,马车到了光德坊,再向前走便是西市,现在正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之时,西市关门也晚,可以看见络绎不绝地人流向西市方向涌去。

    马车很快就要驶出光德坊,对面的西市大门已经清晰可见,忽然,花锦绣看见在靠坊门地一条小路上竟是灯火辉煌,里面人潮如织,喧闹非常,似乎比那西市还有热闹几分,她便好奇地问道:“老爷,哪是做什么的?”

    张焕也有些奇怪,光德坊他走过好几次,还记得那边是一条荒路,还有一座废弃的寺院,几时变得这般热闹?他便命一名亲兵道:“去看一看,那里面是做什么的?”

    片刻,亲兵跑回来禀报,“都督,那里面有许多人在摆小货摊,卖些零食杂物。”

    “原来是一些小摊贩,也没什么意思,继续前行。”张焕一挥手命道。

    “老爷,带我去看看吧!我、我的发箍坏了,正想去买一个。”花锦绣的眼睛里充满了向往,她抱着张焕的胳膊,有些撒娇地央求道。

    张焕被她高耸的胸部蹭着胳膊,心中不由一荡,便附在她耳边低声笑道:“那你今天晚上好好伺候我。我就带你去。”

    “嗯!”花锦绣脸一红。\\\\\轻轻点了点头。

    “客官,来看看我这拨浪鼓,这可是河东平遥的正宗货,保准你地儿子喜欢,小公子,是不是?”

    “大哥地小娘长得标致啊!长大后一定能进宫当贵妃,若买了我这串珍珠项链。呵呵!那就是当皇后的命了,大哥也可以跟着享福了,怎么样,来一串?”

    一路上,吆喝呼唤声不绝于耳,这条小路是在一排房子的后面。房子低矮的屋檐下挂满了灯笼。所以显得灯火辉煌,道路两边原本长满了杂草,现在杂草早已被踩平,摆着各种各样的摊子。大多是用木头钉成架子,显得十分简陋,还有些人就连这种简陋的木架子也没有,直接用块布往地上一铺,堆了一些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旧货杂物。

    这其实就有点象后世地小商品市场,卖的都是低档货,又不用缴税,所以价格十分便宜。吸引了大批贫寒人家前来光顾。临近年关了,在这里给儿子买几样小玩具。给娘子和女儿买几样廉价的首饰,也算有个交代。

    小路上挤满了前来买东西的长安百姓,一群一群的少女们流连在各个小摊前挑选木梳、耳坠等小玩意。

    虽然张焕对这里的东西是看不上眼,但在这里可以体验到长安下层百姓地生活,也算是一种私访民意,倒是花锦绣兴致盎然,拉着张焕一路游逛,十几名亲兵紧张地跟在他们后面,唯恐有什么闪失。

    花锦绣出身贫寒,父母又早亡,她从八岁起便靠给人洗衣为生,偶然攒下几文钱,她也会去太原类似地小摊上买一点梳子、小铜镜等日用品,所以对这种小货摊便一直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情,这时,她见一个摊子上摆满了黄杨木梳,还有各种各样的黄杨木发箍,她就象发现宝藏一般欢叫一声,拉着张焕便凑上前。

    摊主是一对六十余岁的老夫妻,他们也不会吆喝,只眼巴巴地等人上前,地段又是在最角落,故生意十分冷清,他们见有人上来了,老大娘连忙笑道:“姑娘,你买一个吧!便宜呢。”

    老头子也跟着憨厚地笑了笑,“买一个吧!”

    张焕听他们口音似乎也是河东一带,又见老两口衣服破旧,不由动了恻隐之心,便对花锦绣道:“就多买几个吧!给她们也带一点。”

    两个老人见他们肯多买,脸上地核桃纹象笑开了花似的,“这都是老伴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