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是一个极为辛苦的职业,每天都有大量的奏折送来,若稍微懈怠就会越积越多,还要召见臣子应对,还要开朝会,使皇帝每天都疲惫不堪,稍有作为地皇帝都会通宵达旦地批阅奏折,可一旦遇到纨绔子弟登基,他们就决不可能这样辛苦地操劳国事,或托以内侍,或干脆就当甩手大掌柜,前者致使宦官专权,后者导致权臣遮天。

    当然,张焕没有那个福气享受皇帝的荣华富贵,他刚坐下来,小宦官安忠顺便将一本随奏折送来的目录表递给了他,“陛下,这是中省送来地奏折目录,加上昨晚的奏折,一共是一百六十五本,请陛下过目。”

    这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清单目录,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奏折出入宫的过程中被人动手脚,另一方面也是便于皇帝能一目了然,能拣重点事情先批阅。

    “朕知道了,你先放在这里吧!”张焕端起茶杯先喝了一口茶,又瞥了一眼东方云,见他正一丝不苟地准备笔墨,他暗暗点了点头,便对安忠顺道:“你先去一趟中省和门下省,请裴、崔二相过来,还有礼部卢尚也一并请来。”

    安忠顺答应一声,便匆匆去了,张焕这才拿起奏折目录大致看了一遍,从奏折上的时间看,大都是前些天积下来的重要事情,属于他登位后发生之事不过十余件,有江淮转运使刘晏奏请漕运恢复旧道、沿途加修仓库;有刑部尚张破天奏请天下大赦、以示皇恩浩荡;有户部尚韩奏请组建同业商会、以发展大商业、大作坊,并建议先在广陵、吴郡和余杭三郡试行。

    对于韩地这个建议他却十分感兴趣,他很快便找到了编号为一百六十二的这本奏折,一打开,韩那充满了热情洋溢的字体映入眼中,“臣以为抑土地兼并的根本是兴工商,工商兴则民有他养、税有他征,不被土地所困缚然商人本性唯利是图。须加以约束,臣故提商会一案

    张焕默默的看着这本思路超前的洋洋万言,韩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现在是无法办到。在民以食为天地前提下,若粮食没有大幅度盈余是不可能言商,然而粮食要有盈余,一是发展耕作技术以提高亩产,其次就是将人口逐渐一年两熟的江淮转移,甚至要开发一年三熟地更南方,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给予农民自己土地。使他们是为了自己而种粮

    工商、粮食、土地、人口这四者是一环扣一环,另外还有交通、货币等等问题都需要解决,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之事,不过确实可以在江都、苏州一带先试行。

    这时,门口传来了宦官安忠顺地声音,“陛下,裴相国、崔相国和礼部卢尚已经请到。”

    “宣他们进来。”

    “陛下有旨,宣中令裴佑、门下侍中崔寓、礼部尚卢杞觐见!”

    “陛下有旨

    一道一道的声音传出了紫宸阁外,片刻裴佑三人匆匆走了进来,向张焕深施一礼道:“臣等参见陛下。”

    “三位爱卿请坐!”张焕笑着请三人坐下。随即又歉然对裴俊道:“特地将你们召来,耽误你们地政事堂会议了。”

    裴佑连忙欠身道:“陛下与臣等同时上朝,这才是难能可贵之事。政事堂会议可以晚一点举行,但听从陛下第一天的安排,这才是头等大事。”

    这时,旁边的卢杞对裴佑的马屁之言暗暗冷笑不已,他站起来躬身道:“陛下,臣有两个谏议要启奏。”

    张焕立刻有了精神。“卢爱卿尽管直言。”

    卢杞瞥了一眼裴佑道:“太宗时便有定制,相国觐见皇上须带谏官随从,后此制度逐渐废弛,昨日陛下下旨,我大唐朝臣不以言获罪,臣为此万分感动,既如此,陛下何不恢复太宗旧制,准谏官随相国觐见呢?”

    谏官随从相国觐见皇帝一直就是唐制。谏官并不是监督相国。而是监督皇帝,在其言行失控时进行劝谏。由善纳谏的李世民首创,并固定下来,但在李隆基后期逐渐废弛,卢杞重提此此事,就是希望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