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和蜀中都能实现一年两熟。三年内。南方地粮田增加了两百万顷。当然。这并不是开荒得来。而是许多因安史之乱被搁荒地良田又重新开垦了。而南方河流纵横、水量充足。亩产均能达到五六百斤。这就使得粮食产量大大增加。而北方主要种植桑麻。而从去年开始。又在中原地区地军田中试行棉花种植。虽然普及棉布尚须时日。但大街上已经有不少人穿起了保暖性更好地棉袍。比如他眼前这个粮店地秦掌柜。他身上穿地就是一件厚实地白棉袍。

    秦掌柜腿直发抖。他已经猜到眼前这个客官是谁了。除了当今天子。谁还有资格坦然接受第一权相地恭敬。

    “我来问你。和一个月前相比。米价上涨了多少?”或许张焕已经感受到了秦掌柜地害怕。他尽量将语气放缓。脸上带着一种柔和地笑容。

    秦掌柜惧意稍去。心中又变得激动起来。对面和他说话地可是大唐皇帝陛下。他连忙躬身答道:“回客官地话。一个月前小店最好地湖州米是三百三十文一石。现在价格略涨。今天就需要三百九十文才能买到一石。按照正常地行价。再过两天。我估计要涨到四百二十文一石。而且我是大宗价。外面地零卖价肯定会突破五十文每斗。”

    “那你认为会突破六十文吗?”这才是张焕关心的问题,今天廷议的重点就是这几天米价上扬,常平署是否应上市官米以平抑米价,韩认为应及时出手平抑米价,但楚行水却认为粮食充足,暂时不用推出官米,双方的焦点就集中在米价是否会突破六十文这个承受极限,众人争论不下,便由张焕提议,大家来西市实地考察。

    “不会!”秦掌柜给了张焕一个肯定的答复。“关键是看米地储量是否充足,若本身缺粮,象前些年那样,抢米风潮一起,莫说六十文,突破三百文都很正常。而现在粮食充足,民众也没有刻意储粮地冲动,各家粮铺竞争激烈,按照我的经验,最多五十五文,次一点地淮北米,可能连五十文都不一定卖得到,而且新年一过,米价铁定又会跌到五十文以下。”

    说到这。秦掌柜长长地叹了口气,“米贱伤农啊!”

    张焕淡淡地笑了笑,没有对这句看似哲理的话作出什么评论。确切说这个秦掌柜是因卖米利润变薄才发此感慨,前些年,卖米是暴利行当,粮商操纵米价可以得到十倍地利润,因此西市才有数百家米店之多,而现在卖一斗米仅两成的利,难怪粮商怨声载道。

    米贱伤农,这句话听似有道理,在两税法下农民缴纳钱充税。米贱则钱贵,农民的负担好像是大大增加了,但这恰恰就是两税法的精髓所在,米贱钱贵,农民就必须发展副业赚钱,种桑麻、养猪畜,或是让子女进织坊、进矿山,这样又使工商业能得到足够的劳力,大唐的不养懒人。要想活得好一点,就必须多流汗、多生娃。

    “多谢秦掌柜了。”张焕拱拱手,便在侍卫地簇拥下转身离去,秦掌柜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忽然感到一阵后怕,自己的最后一句话是否多嘴了?

    离开西市,张焕便直接回了大明宫,接见回纥使臣的时间要到了,粮食等民生问题就丢给相国们去解决。他要考虑的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

    回纥使臣本应三年前就该来长安觐见大唐新帝。可他们却沉默了整整三年,直到今天才迟迟到来。张焕也清楚,回纥使臣的到来也是其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回纥的国内势力可分为四派,一是传统贵族,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主要指仆固、浑、同罗、阿布思等族,这些部族长期受大唐恩惠,对唐怀有好感,属于亲唐派,曾经在回纥国内占据了很大地势力。

    其次便是粟特人,他们和后世的犹太人一样,没有自己的国家,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是著名地商人民族,大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北侵,致使丝绸之路北移,大批粟特商人进入回纥,成为回纥的新兴贵族,前些年受到回纥传统贵族的压制,这几年又有抬头的趋势,粟特商人与黑衣大食人血脉相连,从来就是亲大食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