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镇守百济故地。带方州刺史仁轨,检校熊津大都督,全权处理军政务。

    宣读完诏书,两人彻夜长谈,关于百济问题,互相交流看法。几年战火的荼毒,此刻百济故地,放眼满目疮痍。到处断壁残垣,尸体满地遍野,犹如人间地狱。

    战后重建工作,成为当务之急。因为灭国目的,是做军事基地,并以此为跳板,灭北方高句丽。只有恢复秩序,才能体现价值,才能谋求利益。

    武康提出意见:掩埋骸骨,登记户口,梳理村落,任命官员。疏通道路,修建桥梁,修补堤堰,修复陂塘,奖励耕桑。赈济贫苦,优待孤老,立大唐社稷,颁正朔庙讳。规划屯田,储蓄钱粮,训练士卒。

    仁轨认真聆听,接受上述建议,提出自己见解。会谈和谐顺利,等谈到尾声时,他拿出个布包,言辞陈恳道:“我镇海东四年,发现很多问题,特意整理造册,请将军转交朝廷。”                武康没接手,和颜悦色道:“听刘都督说,你有治世之才,所以我来问你。昔日调动府兵,百姓纷纷应募,争先恐后从军,兵员士气高昂。年前到百济时,发现留守卫士,疲羸多勇健少,士气也低迷,是什么原因?”

    仁轨连连自谦,叹口气回话:“我与卫士闲聊,也理出些。往日卫士出征,如果战死沙场,朝廷派人吊祭,追赠官爵勋级。若死者有官爵,转授他的兄弟。凡是渡辽海者,皆赐勋级一转。”

    武康不禁苦笑,还是那个问题,勋赏制度崩塌。破百济战平壤时,朝廷许以勋官,百姓纷纷从军。等到战事结束,由于种种原因,诸如冒名顶替,官员阳奉阴违,许诺并未兑现。

    从显庆年间起,烈士没人过问,赐勋沦为空文。武康屡次出征,能明显觉察到,兵员身体素质,以及精神面貌,正在逐年降低。特别此次出征,卫士偏瘦偏老,相比上次渡海,差距太过明显。

    仁轨继续道:“显庆五年之后,情况再次恶化。州县每次征兵,身体强壮的富人,都行贿折冲府,以此逃避出征。为了凑够兵员,穷人家的老弱,也被强征入伍。”

    短暂的沉默后,仁轨继续讲述,武康听的心惊。穷苦人也不傻,战功不得勋赏,自然不肯出征。富人可以行贿,他们只能逃亡,为了躲避兵役,甚至自断手脚。

    深思熟虑许久,收起那份奏疏,武康下逐客令:“我已经明白了,你希望朝廷派人,轮换留守卫士。奏疏我会带到,今日你我谈话,也会如实上报。若没其他事,回去休息吧,我想安静片刻。”

    仁轨起身告辞,武康盯着奏疏,久久不能回神。大唐的府兵制度,正在走下坡路,军队的战斗力,也会越来越弱。以后丢失西域,大吃吐蕃败仗,丢失朝鲜半岛,都是因此而起。

    这个问题太大,如果强行改革,会动别人的蛋糕。考虑到三更天,还是一筹莫展,果断放弃思考。我只是个将军,没有参与朝政,把奏疏递上去,让宰相门解决吧。

    接下来的日子,准备班师回国,忙的焦头烂额。首先确定人数,除了刘仁轨以外,其余大小将领,诸如袁公瑜、刘仁愿,孙仁师和杜爽等。熊津道的卫士,部分留守卫士,共计三万余人。

    而在俘虏方面,倭国的全部带走,包括川岛兄妹,所有倭国士兵。百济叛军的骨干,上至扶余忠胜、忠志,下到小小百夫长,全部带回大唐。叛军普通士兵,挑几百死硬分子,其余交给刘仁轨。

    百济故国遗民,一个都不带走,留着重建家园。东渡队伍庞大,武康初步统计,超过了五万人。最终无奈决定,倭国百济战船,全部编入舰队。只带渡海口粮,其余全部辎重,留给驻守卫士。

    腊月初二辰时,全体人员登船,舰队杨帆起锚。武康率领部将,站在船舷旁边,与刘仁轨告别。众多留守卫士,沿着白江东岸,跑步追逐战船。有的挥手告别,有的放声呐喊,有的热泪盈眶,他们也想回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