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打定主意,死马当活马医。明天是初九,找李九请假,后天是初十,正好是旬休。用这两天时间,去昭陵看新城,坐在她的墓前,请她入梦提醒。

    翌日宣政殿朝会,因为某件丧事,计划被打乱了。大概两个月前,原左武卫将军,凉州都督刺史,郑仁泰病逝西陲。昔年玄武门政变,他是急先锋,可谓劳苦功高,准许陪葬昭陵。

    死后并没下葬,秘阁局看风水,在昭陵附近开墓。两个月的准备,昭陵监上奏疏,陪陵建造完毕。群臣经过商议,李九颁布制书,辍朝三日举丧。五品以上官员,都去郑府凭吊,哭着朗诵祭文。

    同时任命武康,为丧葬司仪使,协助司礼官署,监督丧葬事宜。这个欣然接受,可名正言顺的,去昭陵看新城。还能多呆几天,日夜守新城墓,勘破“新”字含义。

    说起这郑仁泰,此刻依旧鄙夷,昔日北伐铁勒,也曾并肩作战。郑是行军总管,武是行军长史,相处很不融洽。就是这个扑街,故意针对武康,逼他坑杀战俘。蒙古杭爱山下,十三万九姓人,十个万人坑啊。

    成为心中梦魇,想起那日画面,总会心有余悸。他还不听劝阻,秋季漠北追敌,遭遇了暴风雪。一万四千骑兵,先吃马后吃人,逃出雪灾之后,幸存八百余人。

    此乃开国以来,打的最大败仗,是非战斗减员。武康以此要挟,将他拉上贼船,成为武家同盟。去年五六月份,为了抵御吐蕃,他去镇守西陲,今年八月病死。

    心中不禁唏嘘,遥想最近三年,死的名将太多。诸如庞孝泰将军,任雅相老战友,营州都督程名振,左戎卫大将军杜君绰,或战死或病死。老将军们走了,没有新人补充,军事骨干断层。

    懒得纠结这些,先找大杰杨炯,买篇祭文凭吊。可这王八犊子,开口要二十贯,之前都是十贯。此乃坐地起价,懒得就地还钱,直接转身离开,找许敬宗代笔。

    到许敬宗府上,又吃了闭门羹,许府门房传话。郎君卧病在床,最近半个月内,谢绝客人拜访。许敬宗还说了,如果想要祭文,去万年坊王家,找王子安代笔。

    武康唯有苦笑,敬宗生病是假,趋吉避凶是真。薛氏废武运动,他已得到风声,选择置身事外。将我拒之门外,是想撇清关系,估计他也认为,武家在劫难逃。

    此乃人之常情,不能多说什么,说什么也没用。转身去万年坊,拜访王子安家,然后彻底懵逼。原以为是老学究,没想到是少年郎,十三四岁左右,不会是神童吧?

    直接说明来意,少年自信满满,提笔一蹴而就。吹干墨迹阅读,果然文采斐然,文笔颇为煽情,读了就想落泪。于是来了兴趣,送十两润笔费,和他拉起家常。

    继续瞠目结舌,又是个大人物,名声不输杨炯。绛州龙门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写《滕王阁序》的。今年的重阳节,他上书刘祥道,陈述自我政见,表达出仕决心。

    祥道击节叫好,大赞他的文章,称其为神童也。然而没有举荐,王勃才十四岁,年纪还是太小,不好直接举荐。本朝最奇葩的,是武康武变之,保有两个记录。

    首先当官最早,在十七岁左右,任婺州参军事。其次升迁太快,刚到而立之年,堂堂的大将军,正三品武职官。刘祥道的意思,让他再等三年,等到十七岁时,再举荐他为官。某人珠玉在前,不会招惹非议。

    交谈半个时辰,可谓宾主尽欢,客人告辞离开,主人亲送门外。武康对王神童,说实话很失望,才学确实很高,情商低的可怜。狂傲的没边了,小看天下英雄,不知天高地厚。这样的性格,仕途注定坎坷。

    十月初十辰时,醴泉坊仁泰府,百官灵堂拜祭。武康声泪俱下,背诵那篇祭文,结果十分搞笑。就他自己在哭,其他奔丧同僚,都在品味文章。若非场合不对,肯定大声叫好,这十贯钱花的值,不愧是王勃呀。

    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