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于是,刘文演亲提三万海陆大军南下,刘阚引众迎击,双方战于松州。在军事指挥能力上,刘阚与其父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刘文演正当壮年,统帅指挥能力也没落下,反而益显老辣,再加上政治攻势以及海军上的优势,茂州叛军的溃灭,也就是时间问题。

    在刘文演的统帅下,平定“刘阚之乱”,林邑国只花费了一个半月时间。然而,为了消除从刘珙之死到茂州叛乱的负面影响,刘文演用了三四年的时间,方才勉强消除。

    当然,很难消除干净,刘珙之死在政治上的负面效应,比刘文演想象中的要大很多,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林邑国在思想上的混乱。

    相比之下,刘阚之乱,只是最直接、最激烈的一种反应了。同时,经济上对包括松州在内的西南四州,造成了严重破坏,湄公河下游三角洲地区,二十年经营心血,毁之近半。

    军事上,不只使刘文演在军队中威望降低,还将林邑国最为精锐的茂州军给摧毁了,将士基本都遭到了清算,林邑国军力大损。

    这些影响,都需要刘文演用更大的代价去平复与弥补。但是,若说刘文演有没有后悔,至少在刘阚举叛之时,是没有的。

    相反,当时他还很庆幸,刘珙在军民之中的声望如此隆重,其家族在“河洲之地”的影响如何巨大,若不加遏制,那还得了?

    但是,苦涩的后果,刘文演只能在后面几年慢慢品尝了。

    因为这次叛乱,倒让北面的真腊国起了心思,当得知欺压了他们二十载的刘珙被林邑王杀了之后,真腊国是满朝相庆,等林邑内乱之后,就是举国同欢了,至少洞里萨湖地区那些被林邑频繁攻掠的王公都是兴高采烈、幸灾乐祸的。

    于是,趁着林邑国内乱方休,上下糜顿之际,真腊国再次鼓起勇气,联合国内各早就形成实际独立割据的王公,聚兵七万,战象万头,发起南征,意欲收复三十多年来,被林邑强夺而去的土地、城池。

    面对真腊国的反击,刘文演只有选择应战,并且再度亲征,集水陆大军四万,骑兵三千,火炮百门,可谓精锐齐出。

    以林邑国几十年之积累,维持这样规模的军队,也不是太过困难。但经过茂州之乱,人心、士气上却没那么容易恢复过来,也就是在国战的刺激下,将士还算英勇敢战。

    但这一场号称二十五年来双方最大规模的一次国战,刘文演也用了半年的时间,方才取得对真腊军队的决定性胜利。

    这一战后,林邑军在刘文演的率领下,歼敌两万,尽取洞里萨湖西南广大地区,林邑国的兵锋则进一步向北扩散,距离真腊国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了。

    这也直接促成了真腊王室的西迁避祸,也是真腊政权彻底崩溃的标志,从那时起,真腊朝廷就基本只剩下个空壳子了,对各地王公、部族再无约束可言,半岛中部广大地区(主要为现代泰国区域),形成了一个军阀割据林立的混乱局面。

    而这种局面,本是林邑国趁机进取兼并的大好时机,但由于前后的内乱与大战,刘文演也有心无力了。

    相比之下,反是早早地便在“海湾”(曼谷湾)沿岸建立据点的临海国,趁机向半岛中部大平原,进行了一定的扩张。

    作为林邑王,刘文演深知,不能只着眼于军事征服与统治,他必须得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国家制度的建设、治安的稳定与军民的恢复休养上来。而这,也是他剩下不多统治生涯中,最主要的工作。

    刘文演是在建隆十二年(1029年)时薨逝的,享年五十二,在位仅8年,勤勉而终,谥号桓。

    作为林邑的国王,刘文演在位时间并不算长,但从太子时期起,他对林邑国从创建到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功绩,也是不容抹杀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他为继承王位的刘继戎时期的持续扩张,打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