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就都齐了。

    虽然有那么一句话,大银幕上的演技,全靠一双眼睛。

    不过,光靠眼神是不够的,脸上一点点细微肌肉变化,是组成表情的另一个重点。

    上千种表情,无数肌肉变化,组成上万,乃至数万个天体模型,并且这张脸还得神似陈昆,毕竟是老年陈昆。

    20岁和70岁,虽然长相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99%的人,总会有些神似。

    不止是脸,四肢也是一样,当然不是用四个演员的四肢来重组,大小、长短都不一样,取的四肢动作的幅度、力道、角度,进行数据采集,再建模做出无数种模型,进行扫描调整。

    表情、眼神、肢体、语言,是构成一个人行为的基本元素。

    做同一件事,什么样的表情配什么样的语言、眼神和肢体,不同的演员同一个表情,其他的眼神什么的都会不一样。

    所有元素都要协调,呈现出来的要是一个真实的人,不能又一丝一毫的别扭。

    之前已经做出很多人物模型,活笑容、或悲伤、或痛苦,确定了陈昆为男主角之后,给了他一个星期熟悉剧本,就被拉来特效公司,开始采集表情和眼神了,并且放入模型中处理。

    已经有成品出来了,看到那几个神似陈昆,却长得完全不像陈昆,也不像游本仓、陈道铭、张翰宇他们自己的CG老头,连连赞叹。

    “想不到啊,国内的特效已经这么厉害了。”

    “其实表情捕捉技术的难度不在于技术,而是在于工作量大,要是在好莱坞的话,缺少足够的动画工程师,这项工作太累太繁杂了,可是华国的动画工程师,却比好莱坞要敬业多了。”罗伯在一旁解释道。

    这种又忙、又累、又多、又杂、又细的工作,钱还不一定多,好莱坞那些技术好的动画工程师还真不一定愿意干。

    虽说好莱坞特效行业遇到危机,很多人失业,但是全球电影产业在发展,不可能缺少特效,真正有技术的,是不可能失业的,只有下层特效师才会有这个顾虑。

    这么麻烦,钱还不多,自然没人干,可是国内不一样了,尤其是动画工程师这一块,国内不少的,而且国人从来不缺拼劲,论吃苦,那是全世界都数一数二的。

    当然,前提是工资到位。

    整部电影要动用500名特效人员,别看人少,《鬼吹灯》都要2000了,可是这500人,不做其他的各种大场面特效,电影里没有这些,只做表情捕捉。

    接着,李谦让他们三位现在特效公司熟悉一下之后的数据采集工作,毕竟之前采集的只是他们以往作品里的数据,还是要真人采集的。

    而陈昆,抓紧时间琢磨剧本和人物,该给他说的,李谦也交代了,其实他这个经历的演员,分析个角色是没有难度。

    .......

    李谦也在准备马上到来的拍摄,花了十天的时间,去全国各地的实景片场去看了看。

    包括长津湖、松骨峰两大战场,也是北棒战场最激烈的两个阵地。

    这方面,东北军区给与了一定的配合,所有那个年代的装备全部由军队提供。

    至于钱...

    开玩笑,军队还缺装备,试射一发东风导弹就几个亿下去了。

    更何况,那个年代的苏式装备,早就落伍了,卖给阿三人家都不一定要,人家只要美械,顶多卖给非州。

    卖给非州,还不如支持一下李谦。

    剧本送审的时候,包括军方在内的所有部门,可是全部赞同的,甚至光电还隐晦地提醒,如果可以的话,多些战争镜头。

    韩三坪说的那些不要影响中美和平,不要丑化美军,压根没人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