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我几乎一句话也插不上嘴,罗贯中说完“魏”,说“吴”,说完“吴”说“蜀”,又把几个关羽、赵云等几个人物评价了一番。

    听了几分钟,我就觉得不对劲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至少读过两遍,两个版本的电视剧也看过,好像和罗贯中讲述的不一样啊!

    难不成传到后世的书,并非罗贯中所著?

    又一想,或许另外一种可能性大,那就是罗贯中后来又修改了书籍内容。如果我现在把传到后世的《三国演义》大致的内容告诉他,会怎么样呢?

    假设他会按照我讲述的进行修改……那么说,传到后世的《三国演义》其实可以说受我影响很大?

    我穿越到明代,点拨了罗贯中,他又按照我的点拨,修改了书籍,四百年后,我却成了个“三国迷”,至少读了两遍这本书。

    这好像是个不合理的循环,也是个“悖论”。

    可是如果我不对他讲述传到后世的“三国演义”的内容,会怎样呢?那样的话,这本书可以说平平无奇,当做历史书吧!不够真实,当做文学作品,又过于刻板,肯定不能被评为四大名著之一。

    假如历史改变了会怎样?或许整个后世的世界都会改变吧!那么四百年后的一切,在理论上说就都不存在了。

    这么一想,着实吓一跳,赶紧把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篇章讲了一遍,听得罗贯中连连点头,兴奋不已。

    “敢问这位兄台高姓大名?请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我摆了摆手,心想据我所知,明朝历史上好像没有刘鲁东这么一号人,尤其是在讨论《三国演义》这本书时,所有的资料中都没出现我的名字。

    这说明我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出现过!

    我又想到据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徒弟,看他这年龄,也就二十来岁,哪里应该还没徒弟。

    “对啦!你对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感不感兴趣?”

    我话锋一转,问。

    “感兴趣啊!小生准备写完这本,便着手写一本以据此六百里外的梁山好汉为主题的评书,敢问兄台有何好的建议?”

    我?

    其实我想笑!

    世上还有这么巧事?难道……难道罗贯中没活太长,所以徒弟施耐庵帮他完成了夙愿?

    我赶紧再次转移话题:“对啦!罗秀才可认识个叫施耐庵的文人?”

    我说完这话,罗贯中笑了。

    “你笑什么?”我顿时有点不高兴。

    “你认识小庵子?”他继续笑着问我。

    我有点疑惑:“你说施耐庵?”

    “对!对!他才七岁,是我邻居家的小孩,怎么……怎么到兄台嘴里就成了文人啦?”

    对啊!如果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徒弟,现在的罗贯中也不过二十几岁,这么推算的话,施耐庵也不过七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