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隐蔽。

    说公开是因为每次祭祖规模宏大,甚至到了兴师动众的程度;说隐蔽,是因为清朝皇室的祭祖,除了皇室的人,没有外人知道具体的祭祖活动。

    最早在长白山祭祖,有记载的应该就是努尔哈赤本人,后来虽然不是皇帝亲自去,但也会派肱骨重臣替皇帝祭拜长白山神,并将长白山周围作为神山封禁起来。

    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又封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以求其永保国家万世无疆之盛。康熙十八年以后,望祭长白山神的祀典,交由宁古塔将军管辖的大乌拉地方官员在吉林乌拉城西的板山依典进行。

    此后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先后3次亲临松花江边遥祭长白山。

    17世纪末,国内尚未稳定,清朝廷无力顾及东北边防,沙俄军队趁机先后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等地,残害和掠夺当地居民。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平定三番之乱和统一抬湾后,清朝廷才把注意力转向东北边疆,谋求反击沙俄的侵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巡视吉林。他于3月25日到达吉林乌拉(今吉林市),除广泛接见地方文武官员、进行大规模的阅兵活动外,还率领太子及王公大臣在松花江畔搭棚设坛,举行望祭长白山仪式。

    据清宫秘史记载:“行三跪九叩礼,以系祖宗龙兴之地也”,并写下《望祀长白山》诗:“名山钟灵秀,二水发真源。翠霭笼天窟,红云拥地根。千秋佳兆启,一代典仪尊。翘首瞻晴昊,岧峣逼帝阍。”

    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深秋,康熙再次东巡到达吉林,除了了解政事、体察民情、加强边防等政务外,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还是亲临松花江边遥祭长白山神。

    康熙两次巡视吉林,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前往长白山,只好在松花江边临时设帐立牌,对祖宗发祥之地遥拜望祭。朝廷觉得这绝非长久之计,于是决定选址建殿,作为永久的祭祀长白山之神的场所。经过长期考察,最后相中了吉林乌拉城西郊的板山。

    板山又称小白山,位于今吉林市某区白山乡。此山不仅坐落在满族发祥的龙兴之地,而且“小山胜丘壑,远与长白通”,与长白山为一脉之山。雍正十年(1732年)礼部复议:“宁古塔将军常德奏,长白山为发祥福地,神迹显著,请于乌拉之板山望祭处盖造亭殿,以肃祀典。”

    雍正十一年,盛京工部奉旨在板山之上兴建望祭殿,以遥祭长白山神。

    在省档案馆浩如烟海的卷宗里,珍藏着一卷清代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朝廷维修长白山望祭殿需用工料银两预算题报册底的档案。

    该档案能让人们了解清朝祭奠长白山的活动,以及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巡视吉林省的情景,追溯吉林省行政历史的源头。

    长白山逶迤千里,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自古以来,“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民族就对长白山怀有崇拜之情。由古老的肃慎族一脉相承下来的满族人,更把长白山视为圣岳神山。清代以来还广泛流传着仙女到长白山仙湖沐浴,吞朱果而生爱新觉罗氏的神话传说。豆豆盒

    受汉族山川地理及堪舆风水学说的影响,康熙为了证明华夏一统、五族一家,派人对长白山作了详细调查考证,并撰文对长白山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其意再明白不过:长白山乃九州之龙脉,中原泰山之龙脉也发端于此。关里关外乃中华一家,满族入主华夏和中原汉族君临天下一样都是正统无疑。

    为了感谢长白山的恩泽,康熙便效仿中原皇帝封禅泰山之举封禅长白山,拉开了清王朝对长白山长达200余年祭祀活动的序幕。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