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栗忠顺从长崎目付转任御目付,因为熟稔外事和兰学,被幕府指派为监督,负责协助海防挂江川太郎左卫门建造御台场。

    海防挂,全称是“海岸防御御用挂”,负责与外国交涉、海岸

    防御等事务。幕府很早就有这个役职,但锁国之后这个职位就慢慢废止了,由长崎奉行负责外国交涉事宜,但首席老中阿部大人鉴于近年来外船不断叩港,又将这个役职从废纸堆里翻出来,让它重见天日——因缘巧合,坦庵先生坐上了这个位置。

    坦庵先生是受天保十年(1839年)蛮社之狱牵连才彻底失势的,当时他和鸟居耀藏两人受命整顿伊豆半岛和江户湾的海防。嘉永三年(1850年)做上了海防挂后,不忘本的他,上的第一封奏疏就是“建台场(炮台)、造大船”。

    如果是以前,江川太郎左卫门肯定被幕府上下喷个满脸花——这铁桶江山、巍巍扶桑,搞这劳民伤财的东西干嘛?你这老小子肯定是心怀不轨,说你想卡油都是轻的,一个图谋不轨、阴蓄私兵才是恰如其分!

    但现在毕竟不是以前了嘛。

    直秀1846年出海,自1847年就开始不断向扶桑送书籍、报纸和各种信息。

    1849年之后,直秀他们又假托米国商人,继续向扶桑提供各种信息和军械——从1850年起,学次郎在香江建的商会“咸亨洋行”,在时任长崎目付的小栗忠顺运作下,已经是幕府的合法“唐人”贸易伙伴。

    和兰国商馆不同,咸亨洋行在学次郎的要求下,不以盈利为目的,有时完全就是倒贴,而且有啥说啥、从不隐瞒,对幕府有求必应,导致现在幕府对海外的动向虽然谈不上了如指掌但也算耳目灵通。

    所以即使这两年外船闯入扶桑近海的事情少了,但老中们也知道这只是临时现象,总有一天蒸汽炮舰会开到江户湾。

    但“建台场、造大船”这事情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难,钱从哪里来啊?所以老中们同意了一半,也就是台场可以建,大船嘛以后再说,反正我们也不准备打出去,还是防御为上。

    但即使这样,坦庵先生的御台场计划还是举步维艰。

    在直秀原来的世界,御台场,又名品川台场,根据坦庵先生的建白书,以伊豆半岛的巨石和品川的御殿山的土砂,在江户的品川凑附近,计划建立11个炮台,其中还包括了人工岛的建造计划。整个建设由嘉永六年九月(1853年)开始,到安政元年十一月(1854年)只建成了5座就执行不下去了,原因是耗费巨大而且没啥鸟用。

    据说光前期筹备和一年多的建设加上来,坦庵先生就花了金75万两,而当时幕府的一年总收入才四百多万两黄金,实在是负担不起这笔额外开销了。

    而且更闹心的是,当时西洋诸国的大舰上往往备有几门轰击炮,也就是1823年出现的Paixhans炮,最远射程约为2800米,超过了品川台场的大炮射程,因此炮台建了也是白建——外船打的着炮台,可炮台够不着外船,那建台场干嘛用,为了以后当风景点么。

    但在这个世界,经过和直秀的详细交流,坦庵先生的御台场计划合理的多。

    原本幕府一直有在江户湾入口的浦贺水道建造炮台的想法,但被直秀嗤之以鼻:浦贺水道长20km、平均宽度11km、最窄处9km,建台场根本打不到按中轴线航行的船队,花那份冤枉钱干嘛。

    而且筑炮台是为了装备大炮,可扶桑现在的大筒稀烂,轰击炮造不出来,那造炮台和人工岛有个屁用,所以御台场计划应该侧重于防止敌人登陆,而不是击沉或击退敌船,所以应该在沿海修一条道路、建几个兵站和数十个小炮台,而不是耗资巨万搞十几个大而无用的堡垒。

    这番谈话发生在1850年直秀在韭山炼铁时,当时直秀还提供了三种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